家长如何判断学生在“假学习”和“不会学习”?

学习是一个人为自己的将来掌握知识,打好基础,它不仅是一个提高文化素养的过程,从而“学以致用”,更是一个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然而,同在一个班级学习,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成绩差,而随着年级的增长,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

这让许多家长困惑不已,自己的孩子有理想、努力学习,成绩却不温不火,看着同班名列前茅的学生,只得悻悻地说到:“他们是聪明的孩子,我们家的笨”,甚至老师在夸奖学生时也喜欢用“聪明”一词。难道成绩真的和聪明有关吗?

首先,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同班的3名中学生面对同样一道难度较高的数学题,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但谁也没有解答出来。于是,又各自花了10分钟看答案解析,最终都表示掌握了这类题型。但如果仔细地观察他们的学习过程,就会发现其中有着很大的区别。

第一位学生,在前20分钟明显的心不在焉,瞟了一眼题后,发现很难并且毫无兴趣,要么开始发呆,要么摆弄手指或笔。最后,看了一下答案解析,并花了10分钟把解题思路背了下来。当你询问他时,他表示这个难题自己已经掌握。

第二位学生,同样用了20分钟时间盯着这道难题,他十分专注且有着强烈的解题欲望,大脑思考了一番后,尝试着在演草纸上列了几个公式,但不知该套用哪个公式,也没有什么灵感,想不出有效的思路。最后,花了10分钟看懂了答案。

第三位学生和第二位学生一样,有着浓厚的兴趣,大脑开始高速地运转,充斥着各种想法,并在演草纸上列出了一堆的公式,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推演,甚至一张纸都不够用,但还是和其他学生一样没有解出来,并利用10分钟看懂了答案。

从表面上看,这三位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样的,都没有给出正确的解题答案,但第一位学生根本没有开动大脑去思考问题,背诵下来的解题思路过几天就会遗忘得干干净净;第二学生尽管努力尝试,并没有高强度的用脑,思路完全没有打开。

第三位学生则是在解题的20分钟内大脑一刻不停地运转,并且产生了大量的有效思维,以至于在演草纸上推演各种方法,尽管没有得出答案,但所学的知识点在大脑里一遍一遍地过。很明显,大家都能准确地判断出,谁的学习效率更高。

原来,聪明的学生爱用大脑。

也许家长们还有一个疑惑,那就是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学习,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不比其他人少,也在“努力学习”,既然学习成绩和爱用大脑有关,为什么我们看不出来呢?这都是因为大家习惯于从结果来判断学生是否努力学习。

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学生手不离笔,不停地写画就是认真学习,其实不然。以前面的例子为例,第一位学生尽管自称学了30分钟,但他自己也清楚根本没有动脑和学进去,只希望家长看到他“努力的样子”就可以了,这是典型的“假学习”。

第二位学生确实用脑了,在大脑里也产生了一些有效思维,但数量很少,在演草纸上尝试推演依然得不出答案后,大脑便陷入停滞,甚至是一片空白;看了答案后,大脑又开始运转积极地思考起来。这类学生占据大多数,属于“不会学习”。

当然,“聪明”的属于第三位学生,在30分钟的时间内,大脑围绕着难题不停地运转,产生了许多有效的思路,演草纸上写满了公式,做到最后是“面红耳赤”(高强度用脑的结果)。尽管没能做出来,但收获却是满满的,这就是“会学习”。

更加直观的是,当这3位学生看到解题答案的一刹那,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能说明一切。第一位学生面对答案基本没有什么感觉,近乎麻木;第二位学生看到答案会说:“哦,这道题原来是这么做的,不容易想到”;第三位学生则会惊呼道:

“天啊,居然是这么做出来的!我刚才用到这个公式,怎么没有做出来?是哪里想错了”,并在脑海里不停地“复盘”,继而重新翻看演草纸,寻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由此,我们很容易分辨出什么是“假学习”、“不会学习”和“会学习”。

所以,聪明的家长不要再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聪明,应该在平时的观察中,准确地判断出孩子属于哪种学习态度,教会他们如何善于思考以及高强度地动脑。作为学生,更要清楚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不要“假学习”,做到会学习。

444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