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浙江人,不回老家就像不婚不育”

“家乡不是围城,生活才是。”

早上好,今天是元宵节,过完这一天,这个年也就真正过完了。

有多少人这个春节又被家长劝回老家考公务员、当老师、进银行的,麻烦把“累了”打在评论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出门在外闯荡的人来说,每一次过年回家都是自己跟家乡、跟老一辈、跟未来的一次博弈。

很多人都会在一个时间点选择融入时代潮流,也有很多人选择与父母期望和趋势大潮背道而驰,将叛逆进行到底。

在他们之中,有人想从GDP强省跳出去,有人回到了经济衰退的老家,有人逃离了一线城市,又给自己选了另外的宜居之地。

01

“在浙江当孝子,到底有多难?”

去年,网络上曾经掀起过关于“浙江孝子”的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浙江人都找到了对自己生活的精准形容,还开始“忏悔”自己离开老家,未婚未育,成为了“不孝子”。

都说江苏是内斗大省,具体到市区县都要分得清楚,没想到浙江在这方面也不遑多让,读书不能出省,婚嫁不能出市,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浙江父母看来,就算是清华北大也比不上浙大,生活在北京上海也不过是“流落在外”。

女孩结婚首选同一小区的青梅竹马,婚后最好住在娘家骑电瓶车就能到的地方,哪怕就在隔壁市,父母也要担心,不会乐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浙江地缘情结之强烈,核心还是经济发展足够好,有底气。

浙江有70.4%都是山区,平原少,不适合种地,因此逼得过去的浙江人经商,走南闯北打下一份家业后,去年浙江的GDP已经超过了7万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四。

而且浙江省内的经济差距也并不大,把几个市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拉个表格,就能看到差距追得很小,第一名和最后一名也不是天差地别。

(图片截自2021浙江统计年鉴)

家乡已经超过了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又能有父母和亲朋好友帮衬,还要加上儿女再怎么折腾可能也不比父母赚得多,所以很多浙江人都留在了家乡。

就拿上学举例,2021年浙江大学的本地生源率达到了52.35%,位列全国第一。

而浙江工商大学的毕业生,有八成选择了浙江,其中浙江生源里的93.66%都留在了本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正因为这样强烈的地缘情结,导致浙江省内部竞争激烈,让年轻人“孝”不出来。

由于大家都不出省上大学,导致浙江省内高校的分数线普遍偏高。

去年浙江师范大学提前录取的一名考生考到了661分,这个分数不仅能进浙大,省外的985如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也都能进。

但据说这名考生属于定向委托生,毕业后就能在宁波慈溪当上老师,拿到教师编制。

这就要说到浙江编制的卷法了。

其实浙江父母想让孩子考编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浙江省的公务员待遇很好。

网传,就算是年薪最低的舟山,普通公务员一个月到手6000,加上奖金和年终奖,一年也能拿到13万左右的年薪。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之相对的是报考人数的居高不下,6年前,浙江省公务员的报考竞争比是1:21,但是去年已经到了1:65。

所以一部分浙江“不孝子”是“非不想也,实不能也”,而另一部分就是真的志不在此。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竞争激烈、婚恋受限、家庭矛盾等因素,让很多浙江年轻人都想要离开家乡,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或是寻找更轻松的生活。

02

“东北经济确实不好,但东北人过得好啊”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对于有的地区来说,留在家里才是更轻松的生活。

每次说到经济衰退地区,东北都得被拿出来遛一遛,所以关于这旮沓GDP到底有多不好,这里就不做展开了,只说说东三省的人口流失情况,相信大家就都懂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年,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东三省的人口净迁出约24万人,算是总体稳定,没有加速流失的趋势。

在那之后只过了三年,东三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三个省份的常住人口一年内减少了42.73万。

都已经这样了,还是有一小部分人一路“逆行”,放弃了大城市的发展,又回到了东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北的人口一般都流失去了北上广深和三亚,但一线城市的高物价和高生活压力,让一些人倍感焦虑。

南方周末曾经采访过几位回到东北的年轻人,其中一位曾经在上海打拼了6年,比最开始工资翻了十倍,焦虑也翻了十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份焦虑不仅是来自于上海的高房价――就算“一个月挣3万,不吃不喝3个月,也只能买一平米”;

更是来源于竞争的激烈――“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但你要想躺平就只能被淘汰”。

同样的感慨也出现在另一位在北京奋斗过的年轻人身上,北京太发达了,从来不缺资源和人才,想在北京做出一点成绩就格外困难。

卷不动了,就回家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互联网上的东北一直是工作机会少、工资低、没有编制就啥也不是,这些情况也许属实,但一旦重新适应了那个氛围,东北的生活也确实轻松。

人人都说东北完犊子了,但东北人领到三千块的工资,下一件事就是研究研究去哪个洗浴中心泡个澡,去哪个足疗店按个脚。

虽然东北工资低,但东北人的消费真的不低。

(图片来源于阿里研究院)

比如2017年阿里研究院发布了一项报告,其中东北地区的网购消费指数,连续五年一路走高。

再比如2018年,沈阳一个城就在洗浴这件事上花了18亿,人均消费是全国两倍。

至于其他的生活享受就更不用说了,“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

可能有人觉得这样过不行,但也架不住很多东北人乐在其中,挣得多就多花,挣得少就少花,只要用心经营,总能把日子过下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东北网红张同学的一条视频里,张同学穿着旧棉衣一边打柴一边唱歌,砍完柴回家睡午觉,等睡醒已经到了下午,就叫上隔壁二涛一起去找小卖部老板娘割肉,最后晚上两个人围在炕上一起吃白菜豆腐炖五花肉。

按照一般的标准,张同学这样住在农村老旧房子里的大龄剩男,整天还无所事事,离成功二字实在差距太大,但他的视频又特别让人上头,因为在东北的生活里,获取快乐的成本实在太低了。

(图片来源于豆瓣网友@加麻加辣多香菜 )

一位网友在豆瓣记录下从杭州“逃”回到东北老家的日子,跟着家里囤菜、赶集、烧火,她还拍了村里的秸秆、拖拉机和酸菜缸,照片里都能透出来活力和快乐。

东北的经济衰落确实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话题,但对于那些回到这里的人来说,没有地铁也能到达宇宙的尽头。

东北经济差,和东北人过得好,这两件事也许并不矛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逃离北上广,奔向桃花源”

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的大路只有两条,要么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发展,要么回家发展,但也有人选择了折中的小路。

比如曾经在北上广发展的东北人,如今都去了海南。

再比如成都和长沙,成了逃离北上广青年心目中的应许之地。

(图片来源于DT财经)

其实“城市降维”特别容易体验到幸福感,主要是因为消费水平的降级,和休闲时间/休闲活动的增加。

去年,网友林琳从深圳“逃”到了成都,先是被成都的房租感动了一把,之后又发现收入跟深圳的工作差不多,但生活成本少了一大截,幸福感油然而生。

以前在深圳起早贪黑,后来在成都有了闲暇之余还能到处逛逛,研究一下美食,“偶尔还能自己做点火锅底料炒的海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边,长沙作为中国房价最低的新一线城市,已连续十三年被评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去年5月,某平台曾发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其中长沙排名第十,与其他上榜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飞速发展的城市群格格不入。

(图片来源于@泽平宏观)

北京的一天从挤地铁开始,而长沙的一天从嗦粉开始,工作完下班后还能在湘江边花10块钱租个躺椅休息一会,晚上可以跟朋友约到洗脚城捏个脚,顺便吃饭看电影,出来还能去解放西来顿夜宵。

长沙的烟火气,能满足“逃离北上广”人群的精神需求:卸下巨大的工作压力,离开不断内耗的环境,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自然也就能抚慰他们疲惫的内心。

-长沙市民坐在路边吃宵夜- (图片来源于长沙晚报)

当然也有人发现成都相比北京、上海,除了房价差距较大,物价交通和其他生活成本还是那样,更有人“逃离失败”,支撑不下去,又“逃”往更低一级的城市。

在拥有2万多组员的豆瓣小组“拜拜啦一线城市”中,“逃离青年”的心仪之地还有昆明、福州、郑州等等,更不乏一些小县城。

虽然目的地不同,但那份离开压力源的快乐是相同的。

(图片来源于@新世相)

04

写在最后

从前的潮流是去大城市奋斗,因为努力了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如今的风尚是“城市降维”,是“逃离北上广”,因为发现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只要能把房租变房贷就相当于阶级跃迁了。

现在的人都明白,能赚大钱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人的追求只是一份美好的生活。

-李子柒让多少人向往田园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不管是“逃离”还是“回归”,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烦恼,也不可能唰地一下过上幸福生活。

但是在交通和互联网格外发达的当今,城市和人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地域更像一个平台和依托,而不是桎梏。

到底去哪里过日子,就看一个人适应什么样的日子,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那些“叛逆”的人来说,出来也好,逃离也罢,这个动作本身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生活的开始,是重燃生活热情的开端,也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

最后,祝大家元宵节快乐,新的一年也快乐。

参考资料:

1、回流东北的年轻人 | 封面人物

2、回流东北的年轻人,后悔了吗?

3、东北完犊子了,但东北人没有 | 徐浪扯犊子09

4、在浙江,当个一等大孝子有多难

5、浙江人不出浙江,浙才是孝道?

6、一个从深圳桃李到成都的广东人

7、2021一线城市返乡青年现状

8、逃离北上去成都定居的年轻人,现在后悔了么?

371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