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曹操解决的割据军阀里,为何汉中太守张鲁混得最好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汉中,命人招降张鲁,后者欣然归顺,并委质于曹。刘备也曾令黄权去迎张鲁,未果,遂悻悻道:“张鲁虚伪,未必尽忠于操。”可事实证明,张鲁在曹营生活得非常不错。

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为子彭祖(曹宇)取鲁女。”张鲁甫一归顺,便被曹操拜为镇南将军,其膝下五子一女也得到了好的归宿。

显而易见,张鲁备受曹操重视。就连裴松之也说:“张鲁虽有善心,要为败而后降,今乃宠以万户,五子皆封侯,过矣。”自古成王败寇,胜者生,败者死。既然如此,身为割据军阀的张鲁,又凭什么比其他同类混得更好呢?

一、表忠诚

据《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托;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

张鲁“拉踩大师”之名,当之无愧。他一边尊称曹公,表达谦卑顺服;一边又直呼刘备姓名,表示不屑愤忿。纵观同时代人物对刘备的评价,张鲁的态度是最不客气的。这其中,固然是因为张鲁要投曹操,所以才“捧一踩一”,但也与刘备曾策反马超一事有关。

据《三国志・李恢传》记载:“(备)遣恢至汉中交好马超,超遂从命。”又据彭k履历可知,他也曾出使汉中。马超入蜀时,先过武都,后逃亡氐中,绕了一个大圈;彼时马超的妾室、儿子马秋、部将庞德此时仍在汉中。由此可见,马超投奔刘备实乃背叛张鲁,所以他才会仓促绕道而行。

曹操征汉中时,庞德率部曲而降,马秋失去了“保护伞”。如此一来,张鲁才有机会从曹操手中得到马秋,并亲手刃之,以泄私愤。要之,在马超背叛后,张鲁张鲁便不会再选择刘备了。既然蜀地不是好去处,张鲁自然更愿意降曹。

的确如此。曹操征汉中期间,张鲁曾几次打算投降,但都被弟弟张卫和心腹谋士阎圃给阻止了。正如阎圃所说:“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C(灌)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可见,张鲁早有投降之意,只是他想抬高自己的“身价”,才又拖延了一段时间,亦如当年的泰山贼臧霸。

二、合得来

张鲁主动投靠曹操,也与后者的道教背景有关。

东汉桓帝在位时,曾“祀黄老于北宫濯龙中”。杨宽先生在《黄巾起义和曹操起家》中指出:曹操之祖曹腾身为桓帝心腹,必然也参与其中,信奉了黄老道。又据考古研究表明:在谯县曹氏先辈的墓葬中,同样发现了带有道教因素的字砖。

由此可见,曹操日后接受黄巾军投诚并召集大量方士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其“家学渊源”,对道教较为宽容。而在曹操晚年居住的洛阳行宫中,同样能看到专门祭祀黄老的濯龙祀。

当然,曹操“迷信”道教,还有另外一层考虑。曹植《辩道论》中说:“世有方士,吾王悉招至之: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却俭……本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斯人之徒,挟奸宄以欺众,行妖隐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

正是因为了解道教,曹操才深知其可怕影响力。君不见,张角仅用数年时间,便将太平道发展到中原各地,以拥数百万之众。是以,曹操对汉中地区的天师道,又怎么会放下心来呢?

他可以接受道教,但不能允许他们肆意传播,从而动摇自己的统治地位。故曹操需要专门划一块地,将这些教众给控制在眼皮子底下。张鲁在汉中传教多年,身为“大天师”,他深受教众崇敬。也正是这层身份,才会帮助曹操更好控制天师教众。所以对张鲁的处置,曹操必须要慎重对待。

经过观察,曹操很快发现,张鲁不仅早有投降之意,他身上还有其他优点。

三、会做事

曹操定汉中后,“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张鲁的善意何在?

原来,张鲁退守巴中前,“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自己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此为乱世军阀的常见做法。如马腾屯d坞时,掌控董卓昔日搜刮来的粮草,足以支撑三十年之久。但马腾被李嗷靼芎螅覆萑床灰矶桑捎诼硖谑遣执侔芡耍豢赡芤幌麓叽笈覆荨⒄浔Γ枢d坞所屯粮草,大概率为马腾所烧。

但张鲁却为自己留了条后路,他说:“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此举可谓十分高明。

一方面,汉中被张鲁经营多年,早已成为乱世中的一片“净土”,因免于刀兵之灾,此地必然富余大批粮食宝货。可这么一大笔财富,张鲁说放弃就放弃,还故意把它留给曹操。后者当然会“甚嘉之”。除了这些物资外,张鲁还帮助曹操顺利迁走了大批人口。

汉中之战期间,曹操“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令张既“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又令杜袭“徙洛、邺者八万余口”。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深得民心。曹操能顺利迁出大半汉中人口,必然离不开张鲁及其后人的帮助。

另一方面,孙权、刘备等人皆称曹操为“国贼”,但在张鲁口中,曹操却成为“国家代表”,是为国效力。

这么一来,曹操对汉中的征伐,便被张鲁定性为了合法事件。后者的“人间清醒”,可见一斑。这显然离不开道教的影响,黄老之“无为”,让张鲁变得“清心寡欲”,甚至压制了他的野心。

据《三国志・曹爽传》注引《魏略》记载:“时汉中有甘露降,子朗(李休)见张鲁精兵数万人,有四塞之固,遂建言‘赤气久衰,黄家当兴’,欲鲁举号,鲁不听。”

张鲁雄踞汉中三十余年,未曾称帝,哪怕有人以极为流行的谶语劝说,张鲁也始终不动摇。这份心性,在诸多军阀当中也是非常难得。幸亏如此,否则张鲁降曹后,他这个“僭主”恐怕就不好交代了。

综上,一个识趣、懂进退、会做人且拥有不俗影响力的张鲁,固然无法令曹操给予他实权,但对曹魏而言,赐下丰厚待遇,将张鲁高高捧起做个“吉祥物”,的确是最合适的处理方式。

作者:瀛洲海客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陈寿撰,裴松之注 《三国志》

〔2〕常璩撰,任乃强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3〕曹植撰,赵幼文校注 《曹植集校注》

〔4〕杨宽 《黄巾起义和曹操起家》

〔5〕曾祥旭 《论汉末曹氏集团与刘氏集团对道教的不同态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44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