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防军向元首效忠的背后有什么秘密?

苏德战争,堪称二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争。在历时1417天的战斗中,双方投入4000万部队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残酷厮杀,大半个欧洲千百年来创造的文明毁于一旦,3000万人被战争夺去了生命。

然而,发动这场战争并非全体德国人的本意,尤其是二战爆发前,容克集团和国防军上下并未将苏联作为自己的敌人。也就是说,入侵苏联更多出自德国元首的个人意愿,国防军没有做好与之开战的准备。这其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吗?

战争爆发前,国防军是德国最强大的权力因素。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战败和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630万德国人的生命,不仅没有换来德皇期待的“阳光下的地盘”,反而尝尽了战败的屈辱。也正因为战败,普鲁士军官团和军队在国家的统治地位免遭破坏,甚至得到加强。

首先,一战的不彻底性,致使德国武装力量未遭到摧毁,甚至连“德意志帝国”的名称都保留了下来,而长期以来的对外战争和尚武传统,普鲁士军官团(亦称容克集团)所拥有的特权和政治影响力根深蒂固,成为德国政治的幕后操纵者。

其次,一战期间几乎整个德国的男性都进了军营,战后因《凡尔赛和约》,国防军只能保留11.5万人,大量退伍军人组成各种团体,并成为德国影响力更为强大的因素。此时的“普鲁士不是一个拥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个拥有国家的军队”。

更重要的是,军队建设丝毫不松懈。10万国防军的经费超过同期法军75万部队的花销,保证了德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军官、士官队伍,1000名军人中就有100名军官、30名中士和至少400名下士,并且各种组织还储备了700万后备人员。

这也是二战前夕,德国国防军“一夜之间”扩编为400万人的根本原因。可见,容克集团在德国的号召力,以至于德国元首在走向政治舞台的第5天,就与高傲的陆军将领们进行商谈,他深知“任何人都不能回避国防军而作出政治决定”。

为了获得国防军的支持,一向仇视苏联的德国元首,不仅血洗和解散自己的嫡系部队“冲锋队”,而且信誓旦旦地保证:“不允许德国对苏联政策发生任何改变”。于是,德国元首得到了整个国防军对他个人的宣誓效忠,并且开始大规模地扩军。

那么,国防军为什么“轻易”向德国元首效忠呢?

一战战败后的德国,从上到下都不认为“天下无敌”的国防军会打败仗,反而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同盟国的背叛,而苛刻的凡尔赛体系更是压得德国民众“喘不过气”,复仇和夺回尊严成了整个日耳曼民族的共识。当然,国防军更没有闲着。

一是,协约国对德国军队近乎“阉割”的做法,是容克集团无法接受的。尽管只允许保留约10万陆军,但整个军队体系没有遭受破坏,他们开始了“少而精”的强军之路,列兵按军士培养,军士按军官培养,而军官更是按照将军进行培养。

二是,依托当时欧洲最雄厚的工业和科技力量,德军将领们创新出一套总体战、闪击战理论,即在战前倾全国之力打造一支强大的突击力量,以机动性强、威力大的装甲兵团和航空兵配合实施快速突击,在对手战争潜力还未发挥前将其消灭。

显然,这一理论针对的是战略纵深相对较小的国家,如英、法、波兰等国,而对一望无际的苏联根本不适用。也就是说,国防军加强武备的背后,是要打败将屈辱强加于德国的凡尔赛战胜国,既没有将苏联当作对手,更无相应的战术准备。

更何况,苏、德两国是“不公开”的盟友。早在一战期间,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曾秘密支持十月革命,使得俄国退出一战。作为回报,战后两国开展了广泛的军事领域合作,包括训练飞行员、研制凡尔赛禁止的坦克、飞机等,结下了深厚友谊。

当然,对于普鲁士军官团来说,一战结束20年后再次发动战争的疯狂想法,更需要像德国元首这样疯狂的人去做,而且他本人也保证“不与苏联交恶”,这才有了国防军效忠德国元首的一幕。说白了,国防军需要利用他去夺回失去的尊严。

殊不知,反被利用的是他们。随着二战爆发,德军一路凯歌,德国元首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并通过建立党卫队和最高统帅部,彻底架空陆军参谋部,剥夺了其指挥权。于是,普鲁士军官团最不愿看到事情发生了,德军发动对苏联的入侵。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695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