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宫等级制度复杂,“本宫”可不能随便称呼...
时间:2023-09-24阅读:49来源:柠檬博客作者:柠檬博客
清宫电视剧中非常多后宫妃嫔如何争宠、互相攻讦的故事。要清楚她们的关系,就要从清宫制度着手。制度经过长时间洗礼后,已成为一套很复杂的系统。
后宫的女人依分封的等级从皇贵妃、妃、嫔等等之外,你可知道每个封位所封的名额也有限制?是否想过这些封号是从什么时候来?且每个不同身份的妃嫔间有哪些礼仪?究竟,谁人才可称之为“本宫”?
清太宗皇太极的时候,后宫制度相对简单,只有“一后四妃”,除皇后外,便是关睢、麟趾、衍庆、永福四宫的嫔妃;清世祖顺治入关后,开始完善后宫制度,皇后居中宫坤宁宫,另设东六宫及西六宫,合称“东西十二宫”。
后妃和官位相似,是等级区分,依序是:中宫皇后(母仪天下掌凤玺)、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在同等级的妃嫔中,两字封号的妃嫔要稍高于一字封号的妃嫔;三字封号高于二字封号。
分封人数则为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及答应则不限人数。后宫嫔妃每日需至太后、太妃、皇帝、皇后与所居宫中主位的娘娘处请安,其他高位处可视情况而定。
至于称谓方面,亦有限制,例如嫔以上的才可被称呼为“娘娘”或“主子”,对上自称时则为“臣妾”。妃位以上才可自称为“本宫”。贵人以下称呼职位即可,如“某贵人”,或“某常在”等等,对上只可以自称“奴婢”或以自己的氏去称呼。
后妃可配备宫女的个数目,亦有严格限制,例如皇后便可分配10名宫女、皇贵妃及贵妃均是8名、妃和嫔均为6名、其余的由2至3名不等。至于宫女亦可以分配得丫环,因此常常说皇帝拥有后宫三千,实不为过。
49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