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全国统一的丰臣秀吉,为了社会安定实施了哪些结构...
为主君信长报仇的秀吉,在16世纪末实现全国统一,统一度量衡,并派遣官员进行全国性的检地,以石高(米的生产量)计算土地的生产力,确保税收的稳定征收。此外,没收农民所有的武器,使其专心农耕,以防发生暴动,明确区隔武士和农民的身份等,为了脱离战国的乱世,建构安定的社会,积极实施社会结构的改革。
实现全国统一
天正10年(1582)6月2日,统一天下在即的织田信长在京都的本能寺被家臣明智光秀杀害。为信长报仇的,是身为织田家重臣的羽柴(丰臣)秀吉。
秀吉出生于尾张国的足轻(有异说)家(译注:足轻是日本平安时代到江户时期的一种步兵),仕奉信长后,开始崭露头角,爬升到重臣位置。发生本能寺之变时,秀吉在中国地方对毛利氏的高松城发动水攻,得知消息后,随即和毛利氏议和,率兵返京(俗称“中国大返还”),本能寺之变后,仅过了11天,就在京都郊外的山崎击败光秀(山崎之战)。之后,在贱岳之战(1583年)击败织田家的另一位重臣柴田胜家。同年,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开始兴建大阪城,旨在向天下昭告自己是信长的后继者。1585年,令长宗我部元亲臣服其麾下,平定四国,同年担任关白。隔年,秀吉获正亲町天皇赐姓“丰臣”,就任太政大臣一职(朝廷最高职位)。
于是,秀吉以朝廷威权的背景树立政权,下令禁止大名之间进行私斗(俗称“惣无事令”)。1587年,以违背此令为由,出兵征讨萨摩的岛津氏,将九州置于支配下。1590年,灭掉关东的小田原北条氏,并且压制了东北地方的诸大名,统一天下。距本能寺之变,仅过了8年。
实施独裁政治
丰臣政权的财政基盘来自约200万石的“藏入地”(直辖地)收入,其他还握有重要的矿山(石见大森、但马生野等),并把都市(京都、大阪、堺、伏见、长崎等)置于支配下,向豪商筹措资金和必要的资材。
政治上,虽然有胞弟秀长和茶人千利休作为智囊,但秀吉实施独裁,即使把关白一职让给收为养子的外甥秀次后,也以“太阁”(称呼已从关白引退后的人物)的身份持续掌握实权。只是,到了最晚年,设立五奉行、五大老制度,让心腹的五奉行分掌政治,重要事项则交由有力大名的五大老进行合议。
此外,对1582年以后获得的领地以及臣服的大名领地进行“检地”(太阁检地)。其实,在那之前有“指出检地”,由农民或家臣自行向大名申告其所有的土地面积和收获量,但秀吉不承认这项制度,派遣检地官员实际去到当地,对农田和房屋所在的土地面积及等级进行详细调查。透过检地,秀吉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丈量单位如下。
“6尺3寸(约191㎝)四方=1歩。30歩=1亩。10亩=1段(反)。10段=1町”
土地(农田)的等级(分为上田、中田、下田、下下田的4阶段)则由派遣到当地的官员订定(石盛),将之乘以面积之后,计算出生产力(石高)。
在那之前的日本,一块土地通常是数人利益重叠的状态,但秀吉把农民(土地的直接耕作者)登录到“检地帐”(土地台账)上,确保他们的耕作权,同时必须负担缴纳年贡和阵夫工作(战争时的动员、从事杂务的劳役)的义务,称为“一地一作人”原则。另外,检地帐以村落为单位制作,以村为单位征收年贡(村请制)。年贡额度一般采二公一民,其比例为收获量的3分之2上交给领主(公),3分之1作为自己的收入(私),可见负税之重。
1591年,平定天下的秀吉要求大名们提出领国的检地帐(御前帐)和领土地图(国绘图),并依此正式决定大名的石高。并依据石膏的多寡来决定军役的负担量。此项制度后为江户幕府所沿用。
确立刀狩令和身份制度
1588年,秀吉下令没收农民的武器(刀、弓、枪、铁炮),称为“刀狩令”。当时的农民为防备敌人的袭击,或受大名征召出征,所以持有武器。但是,为防止发生一揆(武装暴动),秀吉没收他们的武器,并使其专心耕作。
1591年,秀吉发布“人扫令”,禁止仕奉武士的武家奉公人(侍小者等)转行成为町人(译注:主要是商人及部分工匠)或是百姓(农民),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和兼差(即转行为商人或职人)之类的。隔年,以关白丰臣秀次的名义,再度发布人扫令(身份统制令),分别对武家奉公人、町人(商人或职人)、百姓的户数和人数进行全国性的调查,并且确定下来。
透过上述的太阁检地、刀狩和人扫令,制定了基于职业区分的身份制度,原则上身份无法移动。还有,武士和商工业者往都市(城下町等)集中居住,村落只由农民组成。如此一来,所谓的兵农分离制度得以确立。
外交政策:迫害吉利支丹和朝鲜出兵
关于外交政策,秀吉起初延续了信长对天主教的保护政策,但是平定九州后的1587年,在得知肥前国的大名大村纯忠把长崎作为教会领地捐给耶稣会,把日本人卖到海外做奴隶,吉利支丹(天主教徒)破坏神社佛阁的事实后,突然发布“伴天连追放令”,下令驱逐外国传教士,禁止其在日本活动。不过,因为法令颁布后依然奖励南蛮贸易,法令无法彻底实行,过了不久,传教活动再度死灰复燃。然而,1596年秀吉听到漂流到土佐的西班牙船圣菲利普号(San Felipe)的船员证言:“西班牙利用传教士扩张领土”,随即逮捕传教士和天主教信徒共26名,隔年在长崎处死(二十六圣人殉教)。日本和西班牙因此断绝邦交。
当时,国内的大名和豪商为了交易进出东南亚。秀吉也在1588年发布海贼取缔令,以确保贸易船在海上行驶的通航安全。不过,他也开始企图征服国势衰微的明朝,想要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国际秩序。而且,向朝鲜及印度果阿的葡萄牙政厅、菲律宾的西班牙政厅、高山国(台湾)要求朝贡。透过对马的宗氏命令朝鲜“因为要进攻明朝,请担任先导者”,却遭到朝鲜拒绝。于是,秀吉在1592年率领15万大军从釜山登陆,开始侵略朝鲜半岛(文禄之役)。
起初,日本军以破竹之势进攻,但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军驱利用龟甲船断绝了日本军的补给,以民众为中心的义勇军也激烈抵抗。加上明朝援军也加入战局,让日本军陷入苦战,战局胶着。双方一度停战进入讲和谈判,但是决裂,秀吉在1597年再度以14万的军队阵容登陆半岛,企图占领朝鲜南部(庆长之役)。不过,这次也是一番苦战,以秀吉之死为契机,隔年从朝鲜撤退。虽然两度侵略朝鲜(朝鲜出兵)对朝鲜造成莫大的损害,日本国内也因浪费庞大的军事费用和兵力,导致丰臣政权衰微。
华丽的桃山文化与歌舞伎的诞生
此时期,桃山文化兴盛,开花结果。桃山的名称来自秀吉晚年作为据点的京都伏见城。因为伏见城迹种植为数不少的桃木,之后被称为桃山。信长削弱寺院的力量导致宗教色彩淡薄,让很多具现实性的作品问世,此为其文化特征。此外,因秀吉统一天下,豪商握有势力,加上南蛮人来日等因素,具国际性又充满新鲜感,孕育出壮阔豪气的文化。
另外,反映战国时代的城郭建筑蓬勃发展也是此时文化的特色。诸大名纷纷兴建占地广阔,并有天守阁的城,像是姫路城、松本城、犬山城、彦根城等,保留至今。茶道也非常流行,大名之间争相收集有名茶具,向茶头(茶道师傅)学习茶道,频繁举办茶会。1587年,秀吉举办北野大茶会,超过1000人以上参加。茶道的集大成者即是生于堺的千利休。被认为是利休兴建的妙喜庵待庵(二叠的草庵风茶室)现存至今。
这个时期,也受到丰臣秀吉的喜好影响,豪华绚烂的绘画大受欢迎。城郭内部或寺院的拉门、墙壁、屏风等,金色底纹配上绿色等鲜艳颜色的“浓绘”(风格华丽的障壁画)蔚为流行。
狩野永德完美结合了水墨画与大和绘,陆续绘制了构图大胆的屏障壁画,《唐狮子图屏风》、《洛中洛外图屏风》为其代表作。弟子狩野山乐的《松鹰图》、《牡丹图》和长谷川等伯的《智积院袄绘》、海北友松的《山水图屏风》也值得认识。
在工艺领域,秀吉正妻北政所爱用的高台寺莳绘手文库等,被称为高台寺莳绘的遗物,多数都很优美精致。
在演艺领域,京都出现了以出云阿国这位女性为中心的表演团体,演出身穿奇装异服且素行不良的“倾奇者”(译注:指喜好异风、光鲜衣着、超越常识行为的人)调戏女性的“歌舞伎舞蹈”蔚为风潮(阿国歌舞伎)。之后,带动了女歌舞伎的大流行。在三味线──改良自起源于中国、传到琉球的三弦──的伴奏下,使用操作人偶的戏剧人形净瑠璃也很受欢迎。另外,堺市的商人高三隆达为歌谣编排曲节的隆达节(隆达小歌)也颇受好评。
服装方面,原本作为和服下裳的小袖开始成为外出服,女性逐渐不再外加长袴(一体成型的便装),男女皆流行束发,将物品放在头上搬运的习惯消失了。用餐也从2餐变成3餐,白米成为公家和武士的日常饮食,但是庶民仍以杂谷为主食。
不论如何,丰臣秀吉统一天下,终于告别将近一个世纪长的战国时代,日本社会得以恢复和平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