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所有军方高层都知道不能打,但日本却为何仍与美...

虽然二战时期日本军方高层知道不能与美国开战,但最后仍爆发太平洋战争,除了内部经济压力外,也包括失控的爱国主义。

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细说一下,日本究竟为何会走上战争的道路。

使得日本向外侵略的根本因素,一方面是来自于经济的衰退,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均重创日本经济;另一方面,关东在明治之后已经是全国重心,由于日本严重依赖出口,加上经济受到冲击下,便想到往海外扩张这条路。

史学家半藤一利在著作《昭和史》里表示,昭和史在战前都和满州有关系,当时日本将满州视为一条命脉,认为若能占领就能有更多资源,并减缓国内人口压力,此外也能阻挡苏联,当时军方的思路是觉得日本国土狭窄,若苏俄进攻将守不住,因此需要像朝鲜、满州国这样的地方作为防卫,日军对俄国的戒备从明治时期便开始,除了沙俄当时的扩张行动外,也以来自意识形态、国家竞争角度的思考。

二战前所有军方高层都知道不能打,但日本却为何仍与美...

不过,如此思考模式反倒错估了国际情势,当时即便英国、法国都有殖民地,但是世界趋势正从帝国主义转向民主主义,且即便经济再糟,也不能以此正当化侵略行动。

在对外形势的判断上,日本从甲午战争后便瞧不起中国,日军原以为中日战争6个月就可以解决,但这是对中国情况与自身实力的误判,另一方面,因为美国当时也在防范共产渗透,所以日本推动防共外交,希望借此扭转形象,不过由于当时军方跟外交体系各吹各的号,造成外交不同步,整体国家战略没有统一下,防共外交失败,唯一成功是和德国联手,但也因此把英美推上敌人的定位。

其实最初日本菁英阶层也知道不能开战,像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便了解,日本在贸易上严重依赖英美,因此不能和美国开战,其他强硬立场的陆军高层也知道不行;在学者方面,当时东京大学曾召开研究会,有位学者说大东亚战争是必然结果,日本长期受到西方欺负,一定要把太阳旗插到白屋顶上,但其他人问机率有多大?这名学者也说不可能,所以从学者到军方,都知道不能打仗,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事情。

对于最终仍旧开战,一部分是当时的日军有反向思维,尽管知道整体力量打不过,但或许可以通过短期决战,像是先把美军太平洋舰队打败,并借此从南洋获得石油,来找到一线胜利可能,“就是赌一把的概念”。

另一个走上开战的因素,或许正与当时的媒体环境息息相关,日本在大正时代之后,大众媒体开始蓬勃,但到了昭和时代,却全都变成政府的宣传工具,为何会有此改变?

日本在明治时期开始出现各种报纸,对政局起到监督、批评的作用,大正时代尽管政府制订《新闻法》管制,不过媒体仍保有无所畏惧的批评精神,真正成为宣传工具的原因,是来自于经济跟政治的压力。

报社随着报纸销量增加、规模扩大后,便渐渐要走向商业化道路,原本报社该有自己独立的报道角度,久而久之也不能再唱高调,因为销售数量如果不能增加,就无法照顾员工,所以要考虑销量问题、重视读者反映;另一方面,军方对报社也有干涉,当有报纸批评时,军方就会煽动不订阅运动、批评报社不爱国,所以媒体尽管想抗拒时代潮流,在此之下也难以伸展拳脚。

来自政治跟经济的双重压力下,独立媒体越来越少,最后就变成御用工具,最大转折是九一八事变后,一瞬间所有媒体都转向维护国家利益,不能反对军部。

然而,媒体尽数为政府收编,却也造成真实情况难以传达,国民难以得知第一线真相。王前指出,如此的做法煽动了爱国主义,最后媒体也被自己煽动出来的民众反噬,报道内容不能违抗民众希望的发展,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于是到了开战时,竟有高达6成的的国民支持,就连许多知识分子也产生盲目的爱国情操,认为近代以来欧美对日本不断压迫,总算可以决一雌雄。

72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