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擅长“小型化”?“缩小意识”之谜...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日本人撰写的日本人论或日本文明论,常与欧美做比较。但若要考察日本文明或日本人,光是与欧美比较还不够,与相邻的韩国、中国比较也相当重要。

与中国人与韩国人比较之后仍显得不同的特征,才真的是日本独有的特征。

那么,日本人独有、不同于中国人与韩国人的特征究竟为何

答案是,日本人喜欢“缩减”任何事物。这种偏好与中国、韩国南辕北辙。

缩减的日本人

日本人真的很喜欢精细的手工,也很喜欢缩减事物。

从欧亚大陆传入的圆扇,不知不觉被缩减成折扇,然后再反向出口,传到全世界。大正时代自西方传入的长柄伞也被改造成小型短柄折伞,同样也反向出口到全世界。

日本更制造出全世界最小的摩托车,而放在室内的收音机也被缩小成能边走边听的随身听。美国制造出大型电脑,日本人则将大型电脑改造成能放在个人书桌上使用的桌上型电脑。

把缩小后的大自然置于庭园中的日本庭园,把巨大的树木缩小成盆栽,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餐桌上的料理缩小成饭盒内的幕之内便当,把米饭缩小成饭团、把诗词缩短为只能有十七字的俳句等,日本缩减的例子不胜枚举,怎么列也列不完。

不断缩减物体、缩小姿态的日本人,展现出与中国人、韩国人截然不同的性格。

80年代的日本人,忘记了缩小的姿态,一心想朝着经济大国迈进,同时不断膨胀。持续膨胀的日本人虽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膨胀并不符合日本人的本质,因此他们的内心依然感到空虚与无法满足。

正因那缩减事物的文化,日本人才赢得全世界的认同与支持。

为何要缩减?

日本人为何要缩减事物到这种程度?

“就算不知道水源在何处,河川依然会从我们眼前流过。”“为何事情会变成这样?与其挖掘原因与批评前因后果,不如聚焦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姿态”

总觉得这段话是解不开“日本人为何要缩减一切”之谜的借口。虽然不知道原因,但日本人就是喜欢缩减一切,这也正是日本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征。

行走的旅人

行走超过十五小时的七十八公里健行大会,就连iPod也会让人觉得沉重。这简单易懂的比喻,顿时理解到长距离行走的痛苦。

以往人们总是扛着沉重的行囊从早走到晚,这些人在想什么?当然一定是“如何把行囊缩小和变轻”。

他们理所当然不会携带任何多余的事物;至于不得不带的必需品,也一定会拼命思考,如何将其缩减,即使减小一毫米、减轻一公克也好。同样的移动距离,若是让牛、马来搬运行囊,人们就不会思考这些缩减的方法了。只有必须靠自己的肩膀扛行囊、靠自己的双脚长时间行走的人,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

以自己的双肩扛起行囊,并以双脚持续步行的,就是日本人。

日本人会养成缩减事物的性格,其实是必然的结果。

走遍日本列岛

三千年前,日本人开始在狭窄的冲积平原上种稻。平原虽肥沃,却是排水不良的湿地。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始终紧贴这块冲积平原,在其上种稻以维持生计。

日本人的生活围绕着山,看不见远方的风景。在狭窄的土地上,日本人因此格外喜欢收集资讯与旅行。只要能找到理由,便出发旅行。

日本人出发旅行,必须跨越山林、横渡海峡,跨越河川、行走于湿地。即使想利利用马匹与牛只,日本列岛的地形也不允许。最后,日本人只能自己背着行囊,以自己的双脚走出去。

上面这幅图是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的第一幅画作,描绘的是清晨时光大名队伍行经日本桥的景象。也许他们正打算从江户返回几百公里远的领地,而走在前头、步兵扛着的行囊中,想必装着大人的物品、衣物及带回家乡的伴手礼、文件等东西吧。在此大名队伍中,看不到搬运行囊的牛车或马车,所有的行李都由步兵扛在肩上。每天他们都担负重物、持续行走。

日本人为何擅长“小型化”?“缩小意识”之谜...

上面的画作描绘的则是行经江户增上寺的旅人百态。无论男女,都背负着自己的行囊。他们也是大清早就出发,一直行走到日落。

上面这幅图是“东海道五十三次”的《鸣海.名物有松绞》,画中一样可见徒步旅行的女性。

日本人扛着自己的行囊徒步旅行,并非开始于江户时代;早在一千年前,日本列岛的居民就不断来回行走了。

相较于日本人,欧亚大陆的居民都利用车子在大陆上来移动。拿出蒙古帝国的绘画,也可见马匹与牛车奔驰于大地上。不只蒙古帝国,欧亚大陆上的罗马帝国、中国的大秦帝国(秦朝)、伊斯兰帝国的人也都利用马车、牛车搬运行李,然后极速奔驰于大陆上。

只有日本人全靠着自己背负行囊,徒步旅行。

缩减的乐趣

不断行走,好不容易来到住宿地点的旅人齐聚一堂,开始交换信息,讨论如何才能把行囊变得更轻更小。通过不断脑力激荡,人们彼此竞争,无不费心想出让行囊变轻的方法。如此的脑力激荡从旅行前、旅途中甚至旅行结束后仍继续下去,因为只有缩小物品, 才是帮助自己的唯一法门。

同旅馆的旅人也会大大赞扬找到缩小行囊方法的旅人,使其在一夜之间成为众人的英雄。然后这个缩小物品的方法会在一瞬间传遍日本。

然而,历史上却没有记录这些发现缩小妙方并成为英雄的人。因为这些智慧属于全体庶民,所有自扛行囊并以自己双脚行走的旅人。

对徒步行走的日本人来说,缩减物品与减轻重量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日文里的“细工”,意为钻研精细手工,把精华浓缩在小巧的事物里;日本人批评不精细的物品为“不细工(译注:日文中丑陋、难看之意)”,并鄙视无法好好把所需物品塞入行囊并整理好的人,称他们为“无聊的家伙(译注:无聊日文写作诘まらない,直译为没塞好、整理好之意)”。

自己的行囊自己扛、仅靠双脚徒步行走的日本人,孕育出此一“缩减”的志,并不断激励旅人的精神,进而影响了日本人的美感。

就这样,日本人缩减志向的谜题解开了。

一个民族共享的性格,形成的原因没那么复杂,而是如此单纯。日本人缩减的谜底,果然还是藏在日本列岛的地形与气象中。

76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