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到靠年轻女性为他哺乳!依诺增爵八世犯《七宗罪》的...
数个世纪以来,教宗们的共同弱点就是“暴食”。举例来说,据说西元 1285 年过世的教宗玛尔定四世(Martinus PP. IV),就是在大啖意大利博赛纳湖的鳗鱼两天后死亡。
教宗依诺增爵八世(Innocentius PP. VIII)也严重肥胖,几乎整天都在睡觉;更甚者,他绝不是个讨喜的人──他进行了可怕的女巫狩猎,使得上千名无辜女性被活活烧死。
他的肥胖程度不断加剧,最后连自行移动都没办法,得靠年轻的女性为他哺乳。我们不难想象,给了这个建议的医生肯定深受教宗青睐。虽然原因不明,但最终人们决定为这位教宗进行输血,以延续他的生命。
三个健康的罗马青年为了一枚钱币捐血给他,不过一点效果也没有;教宗和三名捐血者最后都死去(1492 年),据说人们用尽全力,才把钱币从年轻人紧握的拳头中挖出来。
我们无法确定前述故事中的输血,和现在的医疗过程是否相同,或许他们只是把血给教宗饮用,如此既让年轻人们失血而死,也无法挽回教宗的生命。然而,即便真的是静脉输血,四个人的死亡仍然很容易找到解释,毕竟血型的概念还要再过四百多年才会出现(1900 年由卡尔.兰德施泰纳[Karl Landsteiner]提出)。
虽然机率极低,但诺森教宗的血型也有可能是罕见的AB型阳性,这能保护他不因血型不符而受到危害;又或许,三个年轻人都是O型阴性,如此一来无论教宗血型为何,输血都能成功,但这个机率又更低了。
教宗依诺增爵八世为睡眠呼吸中止症所苦?
肥胖、昼寝和恶劣的性格,从宗教的角度来看,符合七宗罪中的三项:暴食、怠惰和愤怒;然而就医学上来说,却也恰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状。睡眠呼吸中止症主要是由肥胖造成,患者夜间的呼吸会短暂停止许多次,通常也伴随着打呼。
因为夜间睡眠不断受到干扰,患者无法进入必要的快速动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简称REM),这使他们白天嗜睡、脾气不佳、委靡不振;他们也时常感到饥饿,令肥胖加剧,睡眠问题又更加恶化。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1837年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描述了一个完全符合这些症状的角色;因此,睡眠呼吸中止症有时又被称为匹克威克症候群。
如今,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以透过腹腔镜胃绕道手术有效治疗。这种手术能减少胃的体积,打破倦怠、肥胖和失眠的恶性循环。以伊诺增爵八世来说,或许能有效改善他的状况,毕竟在黑暗时期,人们需要的是身材适中、心理状况良好且有能力的世界领导者。
假如伊诺增爵八世真的深受睡眠呼吸中止症所苦,那么其死亡就能视为医疗疏失。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造成慢性缺氧,刺激红血球生成,导致红血球含量过高;这样的情况和贫血不同,因此绝不应该为病人输血。无论伊诺增爵八世在 1492 年的真正死因为何,他的死都为黑暗的中世纪,画上恰如其分的句点。
教宗良十世有肛门瘘管和肛裂的问题
和伊诺增爵八世相反,他的孙子若望.迪.洛伦佐.德.梅迪奇(Giovanni di Lorenzo de’ Medici)代表了教廷历史最缤纷的高点。他原本是佛罗伦斯的领主,成为教宗后称为良十世。
据说他以 37 岁之龄获选时说:“既然上帝赐我教宗之位,那就好好享受吧!”其在位的八年间,竟然赚进500万金币(换算成现代的欧元大概有数亿元)!他赚钱的方式是贩卖赎罪券(indulgentia)给苦命的罪人,并且将神职授予出价最高的买家,赚来的钱则大肆花用。
一如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人物,良十世是同性恋者。他时常有肛门瘘管和肛裂的问题,而这可以透过一个画面看出来──他就职的那天骑着白马,盛况空前,但脸上的表情将痛楚表露无遗。他传说中的爱人是 26 岁的枢机主教阿方索.帕图西(Alfonso Petrucci);很显然的,良十世在 1516 年对阿方索感到厌倦,于是编了个毫不可信的故事想摆脱他。
当时,良十世正由外科医生维切利(Vercelli)进行肛门手术,且他宣称阿方索贿赂了这位医生,要在手术中从他的肛门注射毒物──至少,这是倒楣的维切利在酷刑室接受审问时,所吐出的答案。不仅维切利被判分尸之刑,阿方索也被判有罪且处以死刑──教宗最终下令用一条红色丝绳将他勒死。
这位来自佛罗伦斯的教宗对外科医生如此不齿,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佛罗伦斯一向是同性情欲的温床,但许多年来,外科医生都被迫向统治者汇报男性病患的肛门问题,使病患遭到处刑。
教宗儒略三世可能患有胃癌或食道癌
儒略三世(Iulius PP. III)是所有教宗中最为无耻的暴食者;讽刺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中,却饱受吞咽问题所苦,最终落得什么也吃不下、在 1555 年活活饿死的下场。这样的症状相当符合胃癌或食道癌。
食道和胃部相接处若出现恶性肿瘤,就会产生这类症状,且预后(prognosis)相当悲观,最大的问题是吞咽困难。当肿瘤体积尚小,病人会不易吞咽固体食物,特别是肉类等较难咀嚼的食物,因而渐渐产生“horror carnis”(拉丁文的“肉类恐惧”),食物也会卡在食道,让患者的口气变难闻。
随着吞咽越发困难,患者只能吃下流质食物。接着,急速生长的肿瘤需要越来越多能量,并用尽身体储存的蛋白质和脂肪。患者在这般最需要养分之际却无法进食,因此越发孱弱,恶化为恶病体质(cachexia,极度营养不良),最终导致死亡。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死于胃癌
400 年后,安杰洛.龙嘉利(Angelo Roncalli)成了广受爱戴的仁慈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 1960 年代曾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试图推动转型与现代化。
他同样严重肥胖,以至于就任后必须出现在圣伯多禄大教堂的阳台时,却找不到合身的衣着可穿,最后他不得不敞开袍子背部,不过欢呼的群众并没有察觉任何不对劲。这位教宗最后也死于胃癌。
胃部的肿瘤通常要到晚期才会造成吞咽问题,因为初期食道尚未受到影响;然而,对肉类的恐惧一般来说是胃癌最初的症状之一。胃部的肿瘤会不断受到胃液攻击,造成溃疡及上腹部的疼痛。
此外,肿瘤上的溃疡可能会出血,长期下来造成贫血,较剧烈的反应则可能呕血或出现黑粪症(因肠道中有血,而使粪便呈现黑色)。
随着肿瘤长大,胃癌患者会和食道癌患者一样,越来越难吞咽,再加上把未消化的食物吐出来,最终导致致命的恶病体质。至于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并没有到达这个阶段,他因为贫血问题接受 X 光检查时,就被诊断出胃癌,教廷便尽可能的隐瞒这个诊断。
当世界各地超过两千名主教前来参加大公会议,注意力都集中在若望二十三世身上之际,他却持续承受着胃部的痛楚。后来教宗反复出现胃出血的症状,并数度住院治疗,最后在 1963 年以 81 岁之龄死于胃穿孔──肿瘤上的溃疡终于侵蚀穿透了他的胃壁。
一旦胃壁穿孔,胃的内容物和胃酸就可能进入腹腔,使患者感受到上腹部突如其来的剧痛,就像被刺了一刀。胃穿孔会引发腹膜炎,这将危及患者的性命,得透过紧急手术来治疗(胃部的孔必须缝合,或切除胃的一部分,腹腔则需要用水彻底清洗)。然而,教廷决定不替年老的教宗动这样的手术。
从医学和道德上来看,这都是睿智的决定,毕竟教宗已经无望康复了,不动手术能使他免于惨死在恶病体质之下。若望二十三世在胃穿孔引发腹膜炎后,又撑了九天才过世。他的遗体被存放在玻璃棺材中,安息于圣保禄大教堂的祭坛上。他更在 2014 年被追封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