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少年有此志气,少共领袖赵世炎,自嘲“黄昏之贼”...

“唯我少年有此志气!”这句话出自内地一首同名儿歌:“山之涯,海之湄,少年中国短别离,短别离,长相忆,奋斗到底,唯我少年有此志气。”也是2001年首播的电视剧《赵世炎》的片尾歌其中一句歌词,而这首歌的词作者正是电视剧同名主角赵世炎,也就是本文要介绍的中共早期领袖之一、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执行委员会首任书记。

那是赵世炎1920年取道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船上即兴创作的。这不但是他希望出国寻找救国真理的寄寓,也是其个人经历的写照。他和当年数千以勤工俭学身份留洋的学子一样,不但在国外增长见识,也亲自体验到社会的不公,更明白国家积弱,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国民都难免遭受歧视和欺负,革命的信仰更坚定。

赵世炎虽然只活了26年,却以激情澎湃、勇于担当,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杰出的领导才华而受人敬仰、令人怀念。他于1927年7月牺牲后,中共官方对他的盖棺论定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时,赵世炎入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邓小平女儿邓榕在谈到父亲忆述早年留法勤工俭学经历时,也特别提到“赵大哥”对他的影响:“对赵世炎和周恩来是由衷地钦佩和折服”。而早年同为留法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三届全国妇联主席的蔡畅如此评价:“恩来和世炎全身都是聪明!”反映青年赵世炎在同学、同志心目中的影响力。

自小好打抱不平 被称“及时雨大哥”

赵世炎,笔名施英,1901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酉阳县(今属重庆市)龙潭镇一个富裕家庭。父亲赵从善做桐油生意,很快成为酉阳县数一数二的大户,在家中九个孩子中排行第八。他天资聪慧,自小爱读书,14岁考上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附中,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还热衷于参与校内外活动──给报刊撰稿,活跃于演讲会,更乐于助人,好打抱不平,渐渐成为同学中的核心人物,有“及时雨大哥”称号。

时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赵世炎受到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影响,积极地投入运动中,并因此认识了李大钊,进而成为“五?四运动”骨干,走上街头演讲,更勇敢地走进工厂动员群众,初露组织能力,也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飞跃。

1919年7月中学毕业后,经李大钊介绍,18岁的赵世炎加入了当时由一群青年学人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在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有一幕是少年中国学会成员开会,该会创办人之一李大钊这样向同僚介绍赵世炎:“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通英文,好音乐,善演说,他的文章可是一流,是我们少年中国会最年轻的会员。”

与此同时,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以笔为枪,积极撰文,一方面介绍新思潮,另方面痛斥落后腐朽的封建观念,包括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进步刊物《少年》上连续发表《说少年》等论文,揭露旧的礼教制度对青少年的思想束缚和毒害;又在《工读》上发文,与友探讨中国的前途,公开抨击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

通晓五国语言 渐成工运领袖

当时,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的深化影响,一批青年学子抱着学习新思想、寻找改造中国良方的目的赴法勤工俭学,获李大钊资助船票,赵世炎作为第15批留学生,于1920年5月9日登上“阿尔芒勃西”号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出发,踏上征程。

在逾一个月的海上旅程中,留学生们有感受到不公平待遇而出现多次骚动,这位19岁的“少年”都站出来摆平,展现大将之才。到法国之后,他一方面带领同学们向政府驻法公使和主办勤工俭学的华法教育会争取应有权益,另方面争取工馀时间读书。

据说,每到黄昏,他会到工厂顶楼平台,借助夕阳馀晖看书,希望窃取更多光阴学习,于是自嘲为“黄昏之贼”,以时刻提醒自己。这个称号后来也在留学生中广为流传。

赵世炎的学习能力惊人,中学时苦学英语,赴法前开始学法语,后来又学德语、俄语和意大利语。据其孙子赵新炎透露,他在武汉参加“中共五大”时,已经可以用5种语言向各国与会者作介绍。

与此同时,受李大钊和陈独秀委托,他也积极在留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共产主义理论,特别是说服当时迷信无政府主义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他也在彼邦结识了来自天津的周恩来、湖南的蔡和森等学生领袖,尤其是周恩来,两人惺惺相惜,先后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共同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担任首届执行委员会书记。

经过四年的旅法生涯,赵世炎由中央安排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翌年回国,先后在北京随李大钊和在上海随陈独秀工作。他1926年5月到上海,再遇周恩来,化名“施英”,呼应北伐,携手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成为声名响亮的工运领袖。

表现突出 后人敬仰纪念不断

作为早年表现突出的忠诚党员及工运领袖,更因叛徒出卖而被捕,他受尽严刑拷打,仍视死如归,坚守信念,令人钦佩。赵世炎是“延安五老”之一吴玉章的入党介绍人,却是后者的学生,他就义后,老师写诗悼念:“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长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

自1927年就义以来,赵世炎的名字和事迹一直被记着,除了不时有相关文章发表外,也有出版专著,他的热血形象和人格魅力也在近年多部影视作品中呈现。

2001年,为了纪念赵世炎百年诞辰,一出8集连续剧《赵世炎》在其家乡重庆开拍并首播,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位中共早期领导人的生平。此外,在去年颇受内地年轻人欢迎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和2012年首播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赵世炎的角色也予人深刻印象。尤其是后者,他在演员表的排名虽在邓希贤(邓小平)、周恩来之后,但所占戏份甚多。反映这段留学岁月对他的重大影响,以及他在旅欧革命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

唯我少年有此志气,少共领袖赵世炎,自嘲“黄昏之贼”...

此外,由天津市委、天津广播电视台等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系列片《曙光》中有一集名为《少年》,就是讲赵世炎的。

在其家乡重庆龙潭镇,亦建有占地1605平方米的赵世炎烈士故居,院内有赵世炎塑像,门口上的“赵世炎同志故居”由他当年在巴黎介绍入党的邓小平题字,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附有小型陈列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亦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赵世炎的一生虽然短暂,但闪烁的生命却为中共乃至中国走向光明大道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可谓又红又专;他性格开朗、坦率,平易近人,更富于组织能力,每每出现,就被推为负责人,加上正气昂扬,自然英名流芳百世。

48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