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逝世25周年,留法岁月影响大:“油印博士”在...
作为一代伟人,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无论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还是对香港,影响都是深远的。1978年,邓小平在“十年动乱”后的文革废垆上,大胆而有远见地提出并推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外打开门窗,给中国之后的四十年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中英关于香港前途的谈判胶着、僵持,香港人心惶惶时,他果断地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构思而稳住了人心,令这个英国人统治了150年的殖民地顺利过渡和回归,并保持了安定与繁荣。
这些政策的酝酿、提出和落实,不但跟他多年南征北战、经历“三上三下”而体察民情有关,也跟他早年到法国勤工俭学的背景有关。明天是邓小平逝世25周年,我们不妨了解一下这段对他影响深远的留学岁月。
1974年,70岁的邓小平出席完联合国大会后,回程途经巴黎,此乃他1926年初离开之后,首次重临故地。阔别近半个世纪,时任中国副总理的他感慨万千,他特别请人购买一批具特色的法式纪念物回国,你以为是什么经典产品呢?居然是法国牛角面包!这是少年邓小平最喜欢的食物。
当时,他用仅剩的20美元,请驻法大使馆的朋友去为他买一大堆法国牛角面包。回来后分成多份,送给仍然在世的勤工俭学战友们,尤其是在病重中的周恩来总理!
事实上,这段五年零三个月的留法岁月,不但令邓小平深刻体验劳动者被压迫的感受,也在彼邦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并在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等的影响下,从一个贪玩的少年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是个民不聊生的年代,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弱民苦,为了探求救国兼兴国之路,前后共有5批、约2000名中国青年赴法学习,邓小平跟他的远房小叔邓绍圣是其中之一。他们先到重庆上法文先修班,再取道上海,1920年10月19日,跟80多名川籍学生一起登上远洋轮船,开始勤工俭学之旅。
然而,这个被中国青年视为自由浪漫的国度却非如想像般美好,现实中的遭遇更令人失望!他们抵达南部的马赛港后,再北上巴黎西郊的华法教育会所在地,获安排入读法国西北部小城巴约(Bayeux)同名中学,学习法文。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华法教育会后来断绝跟勤工俭学生的经济关系,他们缴不起学费,五个月后,被迫离开学校。
没法俭学,只好勤工了。然而,当时的法国刚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率高企,勤工谈何容易!他们只能找到零星的散工,入不敷支,度日艰难。于是,邓小平和邓绍圣等转到中东部城市克鲁梭(Creusot),进入施奈德钢铁厂当高炉轧钢工。
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也是当时最辛苦的工作之一。其时,中国还没进入工业化社会,人们没有当工人的经验。不满18岁的邓小平个子又小,只能当学徒工,一天12小时,月薪仅10法郎,连吃饭都不够。他做了20多天,体力不支而辞职,不久,邓绍圣也离开。
这是他最徬徨无助的日子,依靠驻法公使馆给无工无学之学生发放每日6法郎的生活维持费,显然维持不了生活。邓小平开始打零工,在火车站、码头搬运货物、行李,在建筑工地推砖、扛水泥,甚至做过清洁工等,过了5个月。这段时期,他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厂对工人的剥削,以及工头对工人的欺压,尤其对华工的种族歧视,对法国无产阶级有了初步认识,也结识了一些中国留法有志青年。
1922年2月13日,邓小平转到法国中北部城市蒙塔日(Montargis,又译“蒙达尔纪”),并进入哈金森橡胶厂鞋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王若飞,再结识了常来进行革命宣传的赵世炎。受他们影响,邓小平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渐接受革命思想。
此时,法国经济开始好转,这份工作也相对稳定,邓小平手头渐渐有些馀钱,正好又收到家里寄来的钱,于是,他萌生了继续求学的念头。半年后再次辞职,来到塞纳—夏狄戎继续求学,但学费还是不够,他只好于翌年2月再次回到哈金森厂。
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期间,同为川籍又比他稍早抵法的聂荣臻成为他在彼邦最早结识的革命伙伴,两人也成为终身知已。之后,邓小平参加由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的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政府借外债打内战的“拒款运动”,因此与周恩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视周为兄长。
1922年秋,邓小平和蔡畅等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他获邀和李富春一起加入《少年》编辑部,他负责刻蜡版和油印。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参与编辑这本旅欧少共的中央机关刊物,由于他刻的字清晰粗大又工整,获封“油印博士”雅号。
1924年春,当周恩来奉命回国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后,邓小平接手他的工作,主持后来改名为《赤光》的编辑工作,当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远在巴黎的邓小平及时发表文章声援,并组织抗议活动,机智果敢地与北洋政府及其驻法公使进行斗争,自己也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成熟。
1926年1月,已转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邓小平等启程,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结束了这段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青葱岁月。
1964年2月16日,邓小平会见泰国总理乃比里时,谈到留法初衷,其实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出洋学点本领,回来搞工业救国”以及“减轻家庭负担”。却想不到,他从这里走上革命生涯。
然而,这段逾5年的旅法岁月不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也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命运。1975年,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首次官式访问法国时,他深情地感谢这个国家:用自由浪漫的思想和当时苦难的现实,把他锻造出最早和最坚定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