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氏”有区别,今日“十大百家姓”有哪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已开始。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不过,在我国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各有不同含意,而“姓”是比“氏”更早在历史中出现。
“姓”的本意是女人所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随着母亲的“姓”而改,也可以看出上古八大姓中,姬、姒、妫、姚、姜和嬴等字的部首,都是从女字部或有女字的。
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开始跟随父亲。随著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不过,一般只有贵族才会有“氏”,并以国名、邑名、官名等作为命名。例如:秦始皇嬴政,嬴是他的姓,赵是其氏,而赵氏的出处,便是因为其祖先是从赵国来到秦地的。而楚庄王芈旅,芈为姓,熊为其氏,旅为名;而熊的出处,是从以官职“酓”而来,酓在文献中常被替代为同声假借字“熊”。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则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当时部落的大团体,裂变成了若干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姓。
“姓”产生之后,是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一个人的后代,“姓”相同,但会出现几个“氏”的情况。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作为“氏”的命名,因此会出现姓不同,但氏相同的现象。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但在一个氏族内部,为了区分彼此,又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志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另一氏族的人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区别他人。
顺便一提,根据中国公安部2021年2月8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按户籍人口数量排名,截至2020年底的“百家姓”中,王、李、张、刘、陈名列前五,五大姓氏人口总数占全国户籍总人口的30.8%,紧接下的另外五个姓是杨、黄、吴、赵、周。根据资料,“前五”排名位置自2007年起,至今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