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先驱,访欧留佳话,沈福宗在中国却鲜为人...
在英国王室的皇家收藏中,竟有一幅中国人画像。画中人物的名字在中国鲜有人知,认识他的外国人竟比中国人多。他叫沈福宗,洋名Michael Alphonsius Shen Fu-Tsung,是一位十七世纪的访欧旅人,中国史籍却对他只字未提。
沈福宗(1657年-1692年)出生于江南省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是古代难得一见、曾到访欧洲的中国人之一,因此,对此“生面口”和对中国的向往,欧洲人秉笔直书,将沈福宗的游欧事迹记录下来。
今日,人们周游列国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情,但在没有飞机的十七世纪,从中国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到欧洲,这趟旅程显然是危险重重,甚至可能一去不返,客死异乡。那么,到底是什么驱使沈福宗历尽艰辛,非要到欧洲不可呢?
沈福宗既受过正统儒家教育,又因信仰缘故,接触到耶稣会传教士,并学会了拉丁文。1681年,24岁的沈福宗毅然和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中国名字,本名PhilipCouple),由澳门启程,乘商船前往欧洲。事实上,沈福宗的这次赴欧之旅是耶稣会传教计划的一部分:将被挑选的中国教徒送往欧洲接受宗教和文化洗礼,待回国后进一步向国人宣扬天主教。
沈福宗的第一站是葡萄牙,他先是在葡京里斯本初修院学习,在这期间,在柏应理的介绍下,罗马天主教会教宗诺森十一世(Pope Innocent XI)得知有中国人在欧洲后,便命人安排会面。沈福宗便前往罗马会见教宗,并给柏应理捐赠一批中国文献。这批书籍后来被藏入梵蒂冈图书馆,成为该馆首批早期的汉籍藏本。其后,沈福宗留居罗马继续深造。
沈福宗亦是历史上首名会见法国国王的汉人。1684年,沈福宗和柏应理应邀访问法国,在凡尔赛宫会见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在会面中,沈福宗以拉丁语对答如流,并将儒家经典《大学》、《中庸》和《论语》的拉丁文译本赠予路易十四,这些译本最后在法国大量发行,启发众多欧洲学者。
及后路易十四宴请沈福宗。在宴会上,沈福宗向众人示范使用筷子的方法和表演用毛笔写字。当时的“中国热”是风行全欧洲的国际时尚,一位真实的中国人自然是万众瞩目。在当时欧洲人眼中,中国一直是神秘莫测的国度,连人们使用筷子也成了稀罕事情。
1685年,法国之行结束后,沈福宗随即应邀出访英格兰,这亦是历史上首位有记载到访英国的中国人。沈福宗在伦敦与英格兰国王詹士二世(JamesII of England)会面,同时亦会见很多英国学者。例如当时英国一流的东方学学者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便与沈福宗一见如故,共同讨论中国历史、哲学和语言等问题。
在英期间,沈福宗甚至为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整理中国书籍,并描述书中内容,更教会他们如何翻阅中文书籍。
沈福宗在英国盘桓两年,随后又曾停留法国、比利时和荷兰。1692年,沈福宗和柏应理启程返回中国,却不幸在途中染病去世,享年35岁。
沈福宗的欧洲之行,使欧洲更加了解中国,并“海纳百川”,积极、主动学习中华文化。反观当时的中国,却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族文化不屑一顾,最终却要为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观念付上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