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为何要在巴黎买100个牛角包?回国后送给谁了...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赴法勤工俭学的岁月,对邓小平一生影响深远,但是,对少年邓小平来说,浪漫的法国其实并不浪漫,甚至处处充满不公,他的生活也很拮据,常常颠沛流离,不但只有机会读了5个月的书,甚至连打工赚到的薪金也微薄至连饭都吃不饱,可谓不堪回首。但是,他却对法国有一样东西特别怀念,到了半个世纪之后,仍然恋恋不忘……
那就是前文提到的法国牛角面包!其实,法国大餐美味众多,为什么已晋身为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对这种廉价食物情有独钟?以致出国访问也专门订购一大批,千里迢迢带回国内送给朋友?
根据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已故外交部长黄华在回忆录中记载,1974年4月,邓小平率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时,就住在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楼内,两人朝夕相处。
有一次大家围着圆桌吃饭,黄华问邓小平打算怎样花国家发给每位临时出国人员折合约20美元的零用钱。邓小平说,他也不知道这些钱能买些什么。黄华就说:“您不是认为牛角油酥面包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吗?20美元可以买许多个,回国可以送送人。”邓小平答道“好啊”。黄华于是电告时任驻法国大使曾涛代买100个牛角包,以便邓小平回程途经巴黎时可带回去。
回到北京后,夫人卓琳忙着张罗把100个牛角面包分成10份,对于如何分配这些面包,邓小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视若兄长的周恩来,卓琳高兴地说:“总理一份,朱老总一份,聂帅一份,富春同志和蔡畅大姐两份,剩下的留给全家吃。”
但邓小平说:“不行!总理重病在身,两份;朱老总德高望重,两份;聂帅……”而后邓小平再嘱咐道:除了总理这两份,其他的你都代表我送出去。于是,相隔半个世纪,邓小平当年在法国、德国相识的兄长们,如周恩来、朱德、聂荣臻、李富春和蔡畅等再次吃上这种他们曾视为“奢侈”的法国牛角包!
《我的父亲邓小平》作者、邓小平三女儿邓榕曾撰文忆述:1980年5月,蔡畅80岁大寿,邓小平带着全家祖孙四代,去给蔡畅祝寿,并给这位亲切的大姐献上一束鲜花。邓榕问父亲:“这一辈子,您和谁的关系最亲近?”邓小平说:“周总理。当然,还有你李伯伯、聂伯伯。”(见《百年潮》2015年08期)
建国以后,这些当年志同道合的留学战友都成为国家或党或军队的领导人,几经分离又几经相聚,彼此遇到挫折时,互相扶持,逾半个世纪一直保持联络。可见,这些牛角包除了美味外,还寄托著一份长久而深厚的战友之情。
事实上,邓小平对牛角面包的喜爱也不仅仅限于出访法国带回来作手信。早年有报道指,1984年初,邓小平首次南巡,为中国改革开放一锤定音。南巡过程中他说话不多,但媒体被形容为“所讲的话,句句惊天动地”。
邓小平在1984和1985年两年间三次莅临广州白天鹅宾馆,它是内地最早实行“完全开放制”的酒店,也是全国第一家成为“世界一流酒店组织”成员。
曾为邓小平服务的宾馆服务员伍德林回忆说,1984年邓小平在白天鹅用餐,头盘是鹅肝酱,然后是龙虾汤,主盘是牛柳,甜品是梳芙厘,但邓小平却特别提出要吃硬的法国面包,并表示“希望多送一些面包去他的房间”。这里所指的法式面包,就是牛角包。
邓小平更特别买一些带回北京送朋友,还说“看来我们要再开放一些城市”。事后报章写道:首次南巡的邓公“将白天鹅的法式面包带回了北京,更带回了扩大开放的决心。”不久国家就宣布再开放沿海14个城市。
另有报载,当年,与邓小平属多年好友的船王包玉刚,每次从香港赴京时,必吩咐其长女包陪庆到文华酒店购买牛角包作手信。这个习惯一直维持至多年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师傅们也学会了做牛角包。
为何邓小平对牛角包如此情有独钟﹖包陪庆曾有解释:“邓小平早年留学法国,以当时留学生的经济实力,能经常吃到最好的‘美食’,就是牛角包了。因此,邓公对法式牛角包的‘美味’印象极深。”
1982年,法国一个市长代表团访问北京,邓小平专门接见了代表团中的蒙塔日市市长努布拉,因为邓小平曾在蒙塔日生活将近一年。
这位市长当时给《环球》杂志记者讲述了他所听到的一段“趣闻”:1975年,邓小平出访法国,当别人问他需要些什么,他回答说:“我想吃蒙塔日的牛角面包。”该市长说:“邓小平先生爱喝咖啡、爱吃牛角面包和爱看足球赛,恐怕也是在蒙塔日养成的习惯呢!”
曾任中国驻法大使的已故外交家吴建民是个“法国通”,他也曾忆述,法国人每天的早饭往往是咖啡配上牛角面包(croissant),邓小平显然是在法国习惯了这种味道。
吴建民向北京报章指出,“改革开放”国策的提出不在毛泽东而在邓小平,正与后者早年走出国门的经历密切相关。邓小平亲眼目睹西方社会的先进,感受工业革命的力度,比照之下也了解了中国的落后。这段经历使他深切认识到,改革与开放缺一,国家无以求发展。也是在邓小平提出的“派留学生出国”的宣导下,八十年代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比前两次大得多的第三次出国留学浪潮。
由此可见,法国不但是邓小平追随共产主义理想之旅的起点,更是他最早了解世界的视窗。而那块小小的牛角包除了是正在长身体时的少年邓小平的裹腹之物,也是他当时的希望所在!而当年的这点渴望和深刻记忆对他后来的政策制定有间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