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捕广州就义,蔡和森最早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在上海成立。也有不少人知道,李大钊和陈独秀是中共两位主要始创人,留有“南陈北李”佳话;中共建政领袖毛泽东出席了当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建国总理周恩来同年在法国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小组”;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也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然而,最早提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这个组织的却另有其人,他就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窗好友、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亲密战友蔡和森。他们都是当时的学生领袖,志同道合,肝胆相照。

1920年9月16日,正在法国小城蒙达尼(又译“蒙达尔纪”)勤工俭学的蔡和森给远在湖南长沙的毛泽东写了一封长达6000字的信,信中阐述了成立共产党之必要性,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当时这封充满革命激情的好朋友来信的回复是:“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与此同时,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最后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名称,中共也于翌年正式成立。蔡和森随一批因参加里昂中法大学学潮而遭到法国警方驱逐出境的学生回国后,立即前往上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在党中央,协助总书记陈独秀工作。

令人悲痛的是,1931年8月4日,蔡和森在前往香港出席一个海员工会的重要会议时,惨遭叛徒出卖而被捕,再被引渡回广州杀害,时年36岁,死得壮烈又凄惨。后来在延安,毛泽东与萧子升的弟弟萧三聊天,谈起他们的共同好朋友蔡和森,他沉默了很久,只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这位充满激情的中共早年理论家虽然没有机会见到革命事业结出硕果,身后却获中共中央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时,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主办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评选活动中,已就义78年的蔡和森名列其中。

蔡和森是湖南湘乡(现双峰县)永丰镇人,1895年出生于上海,家中排行第五。蔡家在湖南原是一个大家族,祖父蔡寿崧时期尤其鼎盛,他曾在湘军供职,回家后经营辣酱生意,家境富裕;但到了父亲蔡蓉峰一辈时,因为疏于经营而家道中落。蔡蓉峰后来在上海谋得一职,却又整日寻欢作乐,既抽鸦片又买小妾;蔡和森的母亲葛兰英(后改名葛健豪)出身于湘乡荷叶乡望族,一怒之下带着孩子离开上海,回到了湖南老家,决定亲自抚育孩子。

在这样一位母亲的教导下,蔡和森从小虽不能连续上学,但依然坚持看书,立志报国。1913年,他在没有高小毕业证书的情况下,大胆毛遂自荐,通过了湖南铁路学校的考核,在满分100分的作文考试中,凭借出众的文采,获得了105分的破格成绩。

后来,看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简称“一师”)招生,而且不收学费,蔡和森再以高分考入了该校,与早年入学的萧子升、后来加入这所学校的毛泽东成为好朋友。萧子升的才气、蔡和森的大爱、毛泽东的豪气,在学校是广为人知的,并称“湘江三友”。

1918年4月14日,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后来影响力甚大的议政团体“新民学会”,成立和之后召开的会议都在蔡和森的家中进行,该会更积极响应和参加“五?四运动”。后来,因为政治信仰不同,萧子升走到了国民党一派,与他们分道扬镳。

蔡和森和毛泽东则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直是亲密战友。在新民学会期间,因为理念相同,却各有擅长,分别被封为理论家和实践家,两人互补长短,合作无间。在后来的革命岁月中,也始终互相信任和支持。

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是一位曾留学日本和英国的伦理学家、教育家,乃长沙学界名流,当时亦在一师任教,品学兼优的“湘江三友”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他们也常到老师家聚会。1918年,他受蔡元培邀请,转到北京大学任教,一方面引荐毛泽东到北大当旁听生,另方面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筹措经费。

他在临终前曾致信好友章士钊(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力荐毛泽东和蔡和森这两位得力门生,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毛泽东和蔡和森都很认同勤工俭学运动,更积极到北京活动,希望争取更多经费和名额,帮助湖南学子走出国门,寻求救国真理。1919年12 月25 日,蔡和森偕母亲、妹妹蔡畅,以及好朋友向警予,跟一群湘籍学子从上海登上邮轮,踏上西去的征程。毛泽东亲自到码头送行,自己却因故未能成行。

然而,法国并非想像中浪漫和先进,更充满不公。蔡和森一方面争取时间多到图书馆看革命理论书籍,另方面没忘记受毛泽东所托,将彼邦留学的新民成员组织起来,以新的思维探讨新民学会的未来出路,知道有留学生在工作或生活遇到不公时,也勇于带领他们向中国驻法公使馆和法国警方争取和抗议,尤其活跃于蒙达尼地区。

在法国期间,他拒绝俭工,只重勤学,随身携带字典出入图书馆,“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这为他回国之后较系统地阐述中共建党理论、制定方针政策及组织原则打好基础。蔡和森与赵世炎、周恩来并列为留法进步学生中的三大领袖。

1920年7月6日至10日,在旅法新民学会成员参加的蒙达尼会议上,蔡和森分享了自己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心得和提出个人观点:“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在会议上,他并建议将新民学会成立时的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改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新的活动方针,以配合年青学子要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得到毛泽东及当时的国内外成员支持。

1921年底回国后,蔡和森在上海经陈独秀介绍加入共产党;翌年7月,他以留法中共支部代表身份参加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中央委员,并主编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为中共中央出谋献策和提供理论依据。1925年,曾参加领导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成为一名工运领袖;同年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代表前往莫斯科。

香港被捕广州就义,蔡和森最早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回国,出任宣传部长,“中共五大”上获选为政治局委员。后因反对“左”的政策,1928年他被撤销政治局委员和宣传部长职位,同年赴莫斯科治疗;翌年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1年初,他回到上海,本来打算去江西苏区,但被中央派到广东。时值广州局势紧张,省委书记邓发被捕,省委设在香港。结果他就在赴港开展工作中被补,最后在广州,惨遭国民党右派以极其残酷的手法──用钢钉扎进四肢,用刀割身上的肉,折磨致死。

蔡和森历任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曾任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也担任过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两广省委书记等职位。

2021年7月,当中共在北京举行建党百年庆典时,在法国,在距离其首都巴黎百馀公里的小城蒙达尼也举办了一个相关纪念活动。乍看风马牛不相及,但人们还记得,一百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中国青年学子在这小城勤工俭学,并在这里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多位中共早期领袖和骨干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包括赵世炎、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中国革命的火种曾在这里点燃。

67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