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求生的中国人:一边偷偷刷题,一边鼓吹读书无用

头图/封面来源| 春情阿茶 ?

除了读书,还有出路吗?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刷屏了。

这是一个农村学子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很多人都被文字背后的真诚触动。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短短十五个字,满是信仰。

因为知识的力量,一只“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

但是今天,关于读书的焦虑却日益增加。

人们常常问,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实际是在问,读书可以攀上更高的阶梯吗?

“读书无用论”就像笼罩在寒门学子头上的阴影,挥之不去。

农村就像一座座孤岛,悬隔在城市之外。

那里,是读书无用论的温床。

在80年代初,农村就流行这么一句话:“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动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自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以来,农村的教育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我国202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了94.2%。

然而,农村的自愿性辍学现象就像藏在海水下的暗礁。

据统计,农村地区整个中学阶段的累计辍学率高达63%。初中毕业之后,农村地区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会继续上高中。

从孩子入学那一刻起,家长就会在心中衡量其读书的价值。这是一种营生的理性,划不划算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如果你不是天之骄子,没有“读书的命”,那还不如直接赚钱养家。

“读书变得没有以前那么有用了。”“妈妈一个人带我,每天工作,反正我也读不好书,不如出去工作,还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弟弟也要读书,哪里有那么多钱?爸妈也把希望放在弟弟身上,我出去工作还可以给爸妈一点钱。”

限于文化水平,父母也无法真正关注孩子的学业,甚至因为外出务工,而直接把孩子抛给学校。但并非人人都是学习的能手,一旦孩子回应不了父母的期待,他们便会认为:“成绩这么差,肯定也考不上大学。”

图来源| 网络

同时,老师和同学的排挤也让他们与学校逐渐疏离。

“在学校老师都不怎么管我,老师就只管那些成绩好的,我又不闹事,老师都不怎么认识我。”“其实初中的时候已经看淡了,成绩不好当然受不到老师的重视啊。这些其实也都可以理解,和那些成绩好的爱学习的根本融入不了,和我玩在一起的几个人后来也都先后辍学了。”

由于农村的教育普遍追求“成绩至上”,差生与好生泾渭分明,老死不相往来,差生就无法融入班级之中。

在这种孤独的境地下,教师严厉要求,便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可是一旦有所忽视,差生也就放任自流。

他们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手里攥着自己父母一年的收入,又看看自己惨不忍睹的班级排名,倒不如直接辍学离开了。

离开之前,他们也许会再看一眼学校围墙,那里写着“知识改变命运”。

1990年,许立志出生于粤东的一个小村庄。尽管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中考毕业,离县重点中学还是差10多分。他因为交不起“赞助费”而留在了当地的中学。三年之后,大学落榜。

去富士康工作后,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把它叫做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我在咽不下了”

――《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我们也许看过很多“寒门贵子”的故事,可是一只飞天的白天鹅下面,是多少只瘸着脚的丑小鸭。

读书,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也并非坦途。

他们的轨迹,从村庄到县城,从县城到市区,再从市区到大学,一路划过,仿佛经历了一个文明发展史。

个中辛酸,只能自己品尝。

人们往往将这种寒门贵子的故事视作“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美谈。

图| 春情阿茶 ?

可是,走出去了,然后呢?

农村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一旦面临就业,就要受到学历和出身的双重歧视。

不少人感叹:“读了十几年,发现我们什么也没学到。”

他们不是什么都没学到,而是没学到与人沟通的“情商”和专业的谋生技能,这都是主流教育的阴影区。

也是寒门子弟天然的缺陷。

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只能在城市谋得一份薪水偏低但还算体面的工作,但那也只是相对于农民工兄弟们来说。

虽然迁入了城市集体户口,但他们仍然无法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对于他们来说,城市永远是异乡。

然而故乡还是那个故乡吗?

在采访中,他们述说了与家乡的疏离。

“不知道和他们说什么吧,有时候有点呆。哪怕是和哥哥姐姐,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真的关心的事情不一样,没有话题。”“我每年参加高中聚会。聚会的时候大家都会说我公公怎么样,我婆婆怎么样,我家女儿儿子怎么养。她们丈夫都是做生意的,就我一个人,难道和她们谈学术吗?她们对我也不是很羡慕,心想怎么高学历有什么用呢,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挤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何处是吾乡。

余华在一篇名叫《北京男孩与西北女孩的梦想差距四百多年》的文章中写道:

“2009年2月,我在温哥华UBC演讲,说到中国在2006年的时候年收入只有八百人民币的贫穷人口高达一个亿的时候,一位中国留学生站起来说:‘金钱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我告诉这位中国留学生,我们讨论的不是幸福的标准,而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年收入八百人民币的人,你说这样的话会令人尊敬。可是,你不是这个人。”

许多寒门子弟希望通过读书获得一份高薪的工作,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一个受人尊敬的地位。

然而,“农村”二字就像他们求学就业生涯中的一堵高墙,隔绝了世间太多的风景。阶层流动的无望成为“读书无用论”的一个注脚。

即便如此,天明之后,他们依然还要加入“蚁群”,找寻向上流动的通道。

他们会问:“除了读书,还有出路吗?”

除了读书,难道还有别的出路?

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的第八集《出路》,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20多岁的万超刚从三本学校毕业,却求不到职。

“为什么别人不要我啊,我不是211,不是985,恩,是这样的。”

他担心自己的简历被放在最下面,他向招聘者承诺自己很能吃苦。

他最终得到了一个清算岗位,工资一个月1500。接到上班通知的那天,万超说他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在武汉生存下去就行了。

然而,因为不会处理excel报表,他没有通过考核期。

他借了亲戚的钱,租好了房子,工作却没了。

哭过了之后,他又找到一份月薪1000的销售工作,他想过放弃,但却不敢放弃,因为外面还有200万求职大军。

如今,这个数字是900万。

万超的挣扎告诉我们,一纸普通的文凭,并不会改变你的命运。

如今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你若没有相应的技能和学识,很容易就会被淘汰。

人们或许会同情万超的遭遇,但必须明白,“只要上了大学,生活就会变好”,就是一个骗局。

可是,如果没上大学,还会有变好的机会吗?

当今社会,资源的分配是金字塔型的,处在金字塔尖的永远是少数。顺着金字塔向下,人只会越来越多,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向上流动的通道必然艰辛,也别忘了,向下流动的大门永远敞开。

一个不小心,你就会跌入更大的“蚁群”。这就是“内卷”。

图|Yaoi Gabriel ?

有这么一篇访谈,一名求职者明显感觉到,求职越来越难了。

三年前她本科毕业的时候,求职还算顺利。但是今年换工作的时候,她发现一个要求是本科的普通岗位,面试的时候却发现一起竞争的人要么是硕士、要么是海归。

为了得到心仪的offer,她只能压低期望薪资,但别人已经率先降薪。就这样,她找了三个月工作,才勉强找到了一家还算合适的公司。

在原来,读书就是敲门砖,轻轻一扣,大门开启;而如今,学历是一个入场券,穿过人海之后,还要举着号码牌。

如果不读书,连举牌的资格都没有。

命运是大山,知识就是双脚,没有知识,高山永远都在你的身前。

就像有人说的:“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你的修养、你的刻苦、你的思想终究会在你登山的过程中给予你力量。

或许走到第一万步,当你回头望,高山就在你脚下。

读书这剂药,虽然贵,疗效又不尽如人意。但确实是最好的解药了。

世界没有捷径可走,唯各自挣命尔。就像中科院的博士,成功之下,燃烧了多少生命力。

或许他的坚持最能证明,读书大抵还是最好的出路。

文章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551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