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你的脑子里都在想啥呢?

前一阵子李宁着实大火了一把,一方面是BCI成员作死给李宁留出一大块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是近年来李宁在设计方向上的大改革,它的爆火并非偶然。

但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上,李宁旗下系列韦德之道4从发售价1499元被炒到48889元。

可是这一双鞋既不带有收藏价值,也没有限量发售,高达31倍的涨幅背后,是商家的鬼迷心窍,还是消费者陷入了越贵越好的错误心理。

四五年前,中国大妈在香榭丽舍大街壕气逼人的身姿,已深深陷入外国人的脑海里。

“拿最贵的”“要限量的”“还有没有更贵的”,一度成为当时奢侈品买手的口头禅。

所以真的是贵的才是好的吗?

经济学家曾说过,“价格是衡量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信号”。当我们购买自己不太了解的商品时,货架上出现了一个相对高于平均价的商品,那大多数人就选择这一款。

因为了解商品需要大量时间,节省下时间成本购买不会出错的商品,也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而相对时间充裕,手头较紧的消费者就会货比三家,上网查询各类资料比较参数,避免购买一些价格虚高质量又不佳的商品。

所以,在竞争性市场之中,高价格低质量的商品必然会淘汰掉,换而言之就是:贵有贵的道理。

成本价只有五元的星巴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花七倍甚至十倍的价格去购买?况且星巴克的咖啡也不一定比其他的咖啡店豆子更好,消费者明知被杀猪还会上赶着排队去。

事实在于,星巴克最显著的优势在于黄金地段的好位置,自然而然地抬高了价格。

除此之外星巴克卖的不止是咖啡,还有第三空间和企业文化。大部分人去星巴克并不只是为了去品尝一杯拿铁,也不是去吃一个凯撒鸡肉卷。更多的是迎合时尚的趋势,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品位。如果星巴克的价格和路边的沙县一个价,你还会心动吗?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贵有贵的道理”,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去选择贵的,而不去选择一个相同功效(或者相同成本)产品呢?

“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心理暗示”

其实,原因很简单,你的大脑一直在迫使你相信贵的就是好的。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曾提出一个有趣的经济现象――凡勃伦效应:产品定价越高,越受消费者欢迎。

为了证明这一现象,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志愿者们会拿到相同的红酒,但会看到不同的价格。核磁共振成像表明,当志愿者饮用标签价格高的红酒,大脑会更加愉悦。

另一项研究是给志愿者服用相同的止痛片,志愿者得知自己所服用的止痛片是每片2.5美元时,他们感受痛苦时,心理作用比那些以为自己止痛片只有10美分的志愿者更好。

买贵的商品,会让你更加自律

一味地买贵的商品就是不好的吗?心理暗示也会主导你的行为。购买昂贵的商品,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假设你想学习瑜伽,是买一张二十块钱的瑜伽垫,等真正入门再换进阶产品,还是一步到位买一个大全套装备?

大多数时候,后者的选择会让我们更容易持续学习。道理也很简单,大全套一打开你不想练,也会忍不住站上去尝试、体验,否则对不起之前的投资。当然,这也是很多人办健身卡时候的想法,为了开卡的钱也得赶鸭子上架的去锻炼。

故意买贵货也是为了避免前功尽弃,这种策略正是人类损失厌恶的心理。

但是如果控制不住买贵的,你可能已经陷入消费陷阱

生活里偶尔“凡尔赛”一下也是为了增添乐趣,但如果一直买昂贵的商品,且让自己有明显的入不敷出,那你就应该警惕是否掉入消费陷阱,患上了“购物强迫性”。而在网络借贷越来越方便的今天,有这种现象的人也越来越多。

很多时候患上购物强迫症与虚荣的物质主义相关。更多是一种逃避机制,强迫性消费患者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卑和心理落差需要购买一些昂贵的物品填补内心。这种麻痹大脑的方式是短暂的,一次又一次的麻痹只会让人更加想买。

最后

当然我们也有很多方法来避免强迫性消费的陷阱,比如冲动购买时想一下自己是否拥有过同类商品;对自己是否有用;买了之后会有什么具体感受和使用的细节。

如果觉得这些问题很困难的话,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507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