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流浪行星”要比普通行星多50%?

绝大多数人的宇宙结构认知中,行星都是围绕恒星进行运动,而且都会按照自己的轨道进行周期性运动。

但是随着天文观测能力的提升,科学家发现了很多没有恒星的“流浪行星”,这种行星从地球的角度来看,属于在宇宙中自由航行的行星,没有恒星对其进行牵制,这些行星一般都是在恒星诞生时,逃离恒星引力,或者受到撞击脱离了恒星引力,是一个孤独而黑暗的世界。

流浪行星如何进行观测:

目前科学家观测系外行星,主要依靠行星反射恒星的光,以及行星对恒星光芒的遮挡、引力弯折现象。

然而流浪行星附近没有恒星,也就意味着这些行星的温度一般较低,并且不会反射恒星的光,在宇宙中,这些流浪行星就像黑洞一样难以观测,只有少量温度较高的流浪行星,可以通过红外线观测发现。

目前人类发现的流浪行星,绝大多数都是气态行星,由于气态行星内部温度较高,因此可以捕捉到微弱的光芒。

观测到的流浪行星,很多都类似太阳系中的木星,具有较大的体积,这些流浪行星也很有可能是一颗棕矮星――比行星大,但不足以成为恒星的“准恒星”。由于这些流浪天体可以在宇宙中自由航行,如果一颗流浪的棕矮星撞击到另一颗棕矮星,很有可能变成一颗恒星,从而在宇宙的某一处,快速形成全新的恒星系。

流浪行星,或许是寻找宇宙历史捷径: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宇宙中绝大多数的流浪行星,都诞生于5000万-1.2亿年前,科学家可以通过这些流浪行星,找到宇宙的很多历史信息。

相比普通的系外行星,流浪行星虽然没有恒星照亮,寻找难度较大,但是找到这些流浪行星后,科学家就可以避开恒星的眩光,直接对这些行星进行观测。

普通系外行星只有在行星处于地球和恒星中间时,才能进行观测,但是恒星会产生严重的眩光,从而导致地球只能观测到简单的光谱图,判断行星的大气层厚度以及大气组成,基本不可能直接观测行星。

流浪行星则完美解决了恒星的眩光问题,因此根本没有恒星在附近产生干扰。

虽然目前科学家观测到的流浪行星,都是以巨大的气态行星为核心,但是科学家认为在银河系中,类似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才是流浪行星的主体,并且流浪行星的数量要比普通行星多出50%。

这些流浪行星可能是在恒星系诞生时被排除在外,或许是恒星死亡,行星上的生命主动带着行星离开恒星系,找到类似地球的流浪行星,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行星的古往今来,从而帮助地球生命在宇宙中长时间繁衍生息。

总结:

流浪行星在宇宙中的数量更多,种类也更加丰富,仅仅在银河系中,就存在数十亿颗流浪行星。

而随着太阳寿命的不断终结,在太阳死亡之时,如果人类没有找到其他的宜居星球,或许就要带着地球远离太阳,甚至离开太阳系,成为一颗流浪行星。

那时候的地球生命,失去了恒星的能源,只能依靠地核的热量继续生存,从外表看来像是一颗“死星”,但星球内部却是生机勃勃!

529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