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人喜欢又不会失去自我的人,靠的是什么心理特质?

策划、撰文 / 47

专业支持 / Virosca

视觉 / Chris

插画/Always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和朋友闲聊时,听到一件小事:

“我们公司来了个新人,人挺聪明的,办事也很快。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结果后来其他部门的人发现这个新人很好用,还不会拒绝人。这下可好了,其他部门就老给他派活,不停压榨人家,现在我这同事天天忙到大半夜,人都憔悴了一大圈。你说说,这不就是“人善被人欺”嘛,这世道怎么这样啊。”

相信在大家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老好人,ta们越是“善良”,别人就越是变本加厉地“压榨”。这种情况不仅在职场中常见,在亲密关系中也有出现:比如有些人仗着对方老实就疯狂养鱼,或是因为伴侣包容就在外面拈花惹草……(害)但!!真的是因为“人善”所以“被人欺”吗?这二者真的有必然联系?善良又应该是怎么一回事呢?准备好了吗,let’s go――

人善被人欺这句话由来以久、口口相传,但到底是为什么人们会把“人善”和“被人欺”等同起来呢?我把身边的朋友们问了个遍,结果发现,问题可能出在了这些人们对善良的误解上!

错。有情绪就要排解,这件事适用于所有人,对善良的人也不例外。所以即使是很善良的人,在被冒犯、有情绪的时候也可能发火,而一个敢于表达自己情绪的人,怎么会轻易被欺负呢?

善良并不意味着失去原则和自我边界(Carley,2016)。如果我们所包容的事引起了愤怒、怨恨的情绪,这时候设立边界和明确原则,对于他人和自我来说反而是善良的选择,否则事情可能发展到一个难以挽回的地步。

善良和讨好不是一回事。讨好型人格(people-pleaser)才是把别人的利益和需求至于自己之上,通过讨好来取悦他人。但善良意味着对他人、对自己都是善意的,所以当自己遭受不公时会勇于抗争。

的确,善良的人是会做善事,但做善事不一定等于善良。二者的区别是:善良是一种品质,不带有动机,而善事是行为,可能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和感恩、为了自我满足或是达成某种合作等等。所以,做善事的动机没被满足就叫作吃亏,而善良的人行事本就是发于本心,没有吃亏一说。

所以说,正是因为人们把善良理解成了软弱、没脾气、无底线之类的品质后,才会推导出“人善被人欺”这个结论。但实际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涉及到善良真正的内涵是什么。David Canter 在2017提出的“善良的3个维度和1个核心”,不仅完整地诠释了善良的内涵,也解释了为什么人善并不会被人欺。

善良不仅是一种日常礼貌,还包含了对涵容、接纳他人的能力,比如说可以原谅曾经伤害自己的人,这也是我们所了解的关于善良最普遍的概念。

面对一个人,什么样的坏蛋才会去欺负ta、打压ta呀,正常人应该都是想着去靠近ta,甚至是保护ta吧~

善良的人可以考虑其他特定个体的感受,能够将他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与他人产生真正的联结。

换个角度来说,一些在我们眼里觉得是“被欺负”的场景,在善良的人眼里,自己并没有被欺负,那是ta们在真正共情到了对方后自主的选择。而当人们感觉自己被真正共情到的时候,也会对对方产生善意。

如果说前两个维度都是“温情”的,无法完全说明善良的人为什么不会被欺负,那么这第三个维度则是最强有力的论证――

David在实验中发现,人们对善良这个词做评判时,认为那些带有主观色彩的原则同样重要,如 “我不会违背我的意愿”等,这说明善良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即在理智认识到自己原则的基础上作出行为选择。

所以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如果对方的要求超出了个人底线,ta会拒绝,如果个人利益受到侵犯,ta也会主动维护。

此外,善良还有一个真正的内核,叫作:

它源于一个人内在的热情和积极心态,是发自内心的正向力量。善良的人不仅会用自己的行为态度影响、帮助他人,更可以不断地散发能量,让其他人身上的善意得到激发,彼此联结,形成一个又一个善良的“小群体”。

这样看来,人善被人欺这话就没道理嘛!人善不仅不会被人欺,还会被人爱;不仅会被人爱,还会传播善良和爱,多好一件事呀~不仅如此,我们还找到了一些有关善良的其他好处哦:

所以说,做一个善良的人,其实对他人和自己来说,都是有益的。

但善良这件事,如果把握不好尺度,也确实很容易走向软弱,真的变成“被人欺”的情况。

要学会做一个善良的人,其实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滴~

设置清晰的原则,对侵犯底线的事坚决拒绝。什么事情可以容忍,什么事情应该是0容忍,你需要在心里有一个自己的评判表,比如:

这种原则有些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如家暴、出轨0容忍,有些是针对自身情况而订的。制订之外,更重要的是严格遵循它,在他人触及底线时坚决say no。

否则,别人就可能会一次又一次打破你的底线,一步步走到压榨的地步。

下面这张清单,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给出了怎样培养善良的建议:

不仅如此,还要让善良成为习惯,浸润不同的生命阶段。可以试着这样去做:回溯和梳理过去生活时,学会从糟糕的经历中,提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重建积极叙事。比如:

在面对未来的规划和挑战时,也要给自己相应的积极暗示。这种暗示不仅包含着“我一定可以,结果一定是好的”,更重要的是对这个世界的积极信念,如“我依旧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善良的”等等。

不论你曾经历过什么,要相信,他人的恶意不会真正的伤害到你。能伤害你的,只有你自己对善良的放弃和背离。

愿每个人都能保有善良,也能被善良相待。

以上。

References:

Carley H.(2016).Compassionate Boundaries: How to Say No with Heart.Mindful

Canter, D., Youngs, D., & Yaneva, M. (2017). Towards a measure of kindness: An exploration of a neglected interpersonal trai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6, 15-20.

Hutcherson, C. A., Seppala, E. M., & Gross, J. J. (2008).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increases social connectedness. Emotion, 8(5), 720.

508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