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现的神秘“大蚯蚓”,究竟是什么动物?

广西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单单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物种,就高达149种,约占全国的45%。近日,在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就发现了十分罕见的白尾双足蜥。

当时工作人员在巡护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条形似大蚯蚓的动物,以为是钩盲蛇,遂拍下了照片,后来经过多方专家的鉴定,发现这条“大蚯蚓”根本就不是钩盲蛇,而是传说中的白尾双足蜥。

白尾双足蜥在我国的分布,见于广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级是近危,而我国的评级是易危,表明它的生存状态都不算太坏,数量也还算乐观。

但在现实中,白尾双足蜥却十分罕见,别说是野外活体了,单单是标本、照片都十分稀少。

之所以会这样,跟它们的习性有关,白尾双足蜥主要生活在海拔两百至八百米的山地泥土中,常年隐身于地下,不容易被人们观测到。

尾生玉白斑,有鳞有脚,似蛇似蚯蚓

白尾双足蜥粗看很像大蚯蚓,细看又像钩盲蛇,再定睛一看,发现它又有区别于这两者。

与蚯蚓相比,白尾双足蜥的身上有明显的鳞片;与钩盲蛇相比,白尾双足蜥的尾巴末端为玉白色,且雄性肛侧长有扁平的鳍状后肢,不过这对后肢十分短小,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

成年的白尾双足蜥体长大约在十四五厘米左右,背部呈现有光泽的紫棕色,腹部颜色会相对较浅一些。

龙是神话故事里面的生物,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些长相奇特的动物,则常常会被人们误以为是龙的幼崽。

比如洞螈,其外在形态实在是太接近于我国神话中龙的形象,所以在民间,洞螈时不时会被认为是幼龙。

与洞螈相似,雄性白尾双足蜥,似蛇又似蚯蚓,但又有区别于两者,且有鳞有脚,往往也会被误以为是龙的幼崽。

常年隐身于地下,野外活体十分罕见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对白尾双足蜥的研究都处于初级阶段,且生物学资料很少,主要原因是它们常年隐身于地下,鲜少到开阔地带活动,即便走出地面,也很快会钻入石块缝隙中,很难被人们观测到。

已知的是它们能够像蛇一样左右摆动前行,雄性白尾双足蜥高度退化的后足,似乎对行走没啥太大的帮助,其运动的方式,跟无足的雌性白尾双足蜥一模一样。

白尾双足蜥像蛇又像蚯蚓,那么它究竟是像蛇一样吃肉,还是像蚯蚓一样进食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呢?研究发现,白尾双足蜥的牙齿小而尖,表明它们是吃肉的。

不过它并不能像蛇一样捕食一些小动物,而是以各类常见的昆虫为主食。

由于白尾双足蜥常年生活在较暗的环境里,它们的眼睛已经严重退化,且隐于眼鳞之下,视物能力很差,所以白尾双足蜥并不依靠视力觅食。

遇危险会“弃车保帅”,能断尾逃生

像老虎、狮子这般强悍的物种,由于自身实力超强,多是以攻代守的,几乎不会发展出什么保命的招数。而像白尾双足蜥这一类没有啥攻击力的小动物,大多都有一套保命本事。

比如壁虎,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断尾逃生,而白尾双足蜥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能像壁虎一样断尾逃生,而且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主动“弃车保帅”,丢掉不那么重要的尾巴,保全自身的性命。

白尾双足蜥的尾端是全白的,在黑暗环境下格外亮眼,有点动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大忌,因为越显眼,就越能吸引敌害的注意,但为何在物种演化的过程中,白尾双足蜥没有将这一特征废弃掉呢?原来它的尾巴有妙用!

当白尾双足蜥感知到危险时,会将尾巴高高举起,并稍加晃动,由于白色在光线较差的环境下格外显眼,它的尾端自然成了敌害攻击的对象。待对方咬住它的尾巴时,白尾双足蜥便能趁此空档,折断尾巴迅速逃生。

不得不说这招主动“弃车保帅”实在是太妙了,因为它的尾巴,跟壁虎一样,日后是能够长出来的。

在广西发现白尾双足蜥之后,很多网友表示自己在生活中也见过它们。事实上白尾双足蜥在世界的分布仅限于东南亚一带,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十分有限,加上它们的习性使然,国内没几个人见过它们,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大多数网友口中的“见过”,应该是钩盲蛇,或者就真的是大蚯蚓而已,并不是罕见的白尾双足蜥。

534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