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蝮蛇、蟒蛇……你熟知的现代蛇,都源于那次小行星撞击

所有现存的蛇类,都是由白垩纪末期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幸存的少数物种进化而来。

所有现代蛇都是由躲过小行星撞击的少数物种进化而来。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所有现存的蛇类,都是由白垩纪末期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幸存的少数物种进化而来,那次撞击导致了恐龙和大多数其它生物的灭绝。作者说,这种毁灭性的灭绝事件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它使得蛇类顺利占据了许多曾经属于竞争对手的生态位。

9月14日,这项英国巴斯大学与布里斯托尔大学、剑桥大学和德国的科学家合作完成的研究在《自然通讯》杂志中发表。研究人员利用化石信息和现代蛇的基因差异来重建了蛇类的进化,确定了现代蛇的进化时间。

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现存的蛇类(约4000种)都可追溯到6600万年前在小行星撞击事件中幸存的少数物种,这一时间与恐龙灭绝的时间刚好契合。作者认为,蛇的地下生活习性和忍受长期不进食的能力,帮助它们在撞击的破坏性影响中存活了下来。随后,白垩纪时期的竞争对手(包括其他蛇类和恐龙)相继灭绝,这些幸运儿得以进入新的生态位和栖息地。

接下来,蛇类启动了多样性进化,分化出了像蝰蛇、眼镜蛇、吊袜带蛇、蟒蛇等支系,逐渐占领了新的栖息地,捕获了新的猎物。树蛇、海蛇、蝮蛇、眼镜蛇和蟒蛇等物种都是在恐龙灭绝之后才出现的。

化石证据还显示,由于白垩纪时期旧物种的灭绝和新类群的出现,蛇的脊椎骨形状发生了变化,包括长达10m的巨型海蛇。“这很了不起,因为它们不仅避开了灭绝的厄运,还在几百万年间以创新的方式填补了空缺的生态位和栖息地。”论文第一作者Catherine Klein博士说。大约从这一时期,蛇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尽管现今蛇类的祖先应该生活在南半球的某个区域,但大灭绝之后,它们似乎先扩散到了亚洲。

论文通讯作者、巴斯大学米尔纳进化中心的Nick Longrich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表明,物种灭绝是一种‘创造性破坏’――旧物种消失使得幸存者能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尝试在新的栖息地中以新的方式生存。这似乎是进化的一个普遍特征,在大灭绝之后的时期里,我们看到了最具创造性的进化。旧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为新物种的出现、扩散创造了空间。最终生命变得更多姿多彩。”

该研究还发现证据表明,在地球从“温室”气候转变为“冰室”气候,即极地冰盖形成,冰河时代开始之际,发生了第二次多样性大爆发事件。

从蛇身上发现的规律暗示着,严重、快速的全球性环境破坏在推动物种进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科界原创

编译:攀汗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自然通讯》

期刊编号:2041-1723

原文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1-09-modern-snakes-evolved-survivors-dino-killing.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307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