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辈子都不想恋爱,应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策划、撰文 / 47

视觉 / Chris

插图 / Always

“其实我只是爱上了峨眉山上的云和霞,像极了16岁那年的烟花。”

大家好,我是47。

这是我在上海的第五年,这一年,已经有很多朋友开始陆续离开这个城市,回到家乡。其中,就有一位和我要好的闺蜜。这家伙不仅要回老家,更过分的是还“看破了红尘”,她说:

“我不仅仅是决定回家,更是决定,今后要一个人生活了。在看惯了这些所谓“都市男女”的爱情之后,我越发觉得,自己很难再相信什么。一个人,一辈子不恋爱,自给自足,畅快无忧。就这样生活下去,挺好的。”

说实话,我并没有很意外。在这个时代,婚姻早已不是社会的必需品,然而,现在恐怕连恋爱都不是了。

人们的恋爱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速食”,分分合合都是常事。或许是因为受过伤,或许是因为失去了信心,又或是真的没有了兴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说,自己不想再恋爱了。但这说到底,毕竟还是没有被很多人实践过的事情,对于未知,对于一些惯常规则的打破,人们总会有犹豫和担心。

不谈恋爱究竟意味着什么,要面临怎样的风险和挑战?对于那些真的一直都不打算恋爱的人来说,又应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聊这件事。

别急,在讨论“不谈恋爱的人如何过好这一生”之前,我们要先确认一个前提:你,是真的打算一生不谈恋爱吗?

很多人虽然嘴上说自己要一辈子单身,内心深处也许并不是这样想的。换句话说,ta们可能对浪漫爱情仍有憧憬。

那么,什么时候一个人可能进入了“假性单身”的状态,而不是真的想要一辈子单身呢?下面为大家列出一些常见的情况:

如果你符合上面这几种情况,在给自己下“一生不恋爱”这个结论时,可能就要多多考虑一下了,比如给自己多些时间,或是对症下药,都是不错的办法。但如果你觉得没关系,不论什么情况都决定要一直单身,那么你还有必要认清,一生不恋爱这件事还面临着这些挑战――

在理智和周全思考的前提下,做出了一生不恋爱的选择,请接着往下看。

正如上文提到,一生不恋爱这个选择,面临着很多潜在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动摇、迷茫,会反复摇摆和焦虑。所以说,想要不恋爱地过好这一生,足够的心理准备必不可少。

其实浪漫爱情这件事,本就不是必需的。

Nathaniel Branden 在The Psychology Of Love一书中提到,浪漫爱情与我们大部分历史其实是背道而驰的,是一种个人选择:“它首先是个人主义的,因为它拒绝将人类视为可互换利益的单位,高度重视个体差异和个体选择。

同时,浪漫爱情还是自私的,是由个人对幸福的渴望驱动的。”既然浪漫爱情是一种以获得幸福为目的的行为,那么,如果你可以找到同样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就可以不选择它。

关于如何获得幸福,荣格提出了这5个要素:

其中,良好的人际和亲密关系,就并不仅是婚姻或恋爱能提供的,也可能来源于父母、朋友等其他角色。

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包含了经常性的交流,不用担心背叛和抛弃,彼此尊重、接纳的氛围(Stangor& Jhangiani, 2014),如果一个人可以获得这种形式的“亲密关系”,那么浪漫爱情更加不是必选项了。

此外,还有大量研究证实,一直不恋爱其实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可怕。一项针对五十岁以上老年人的研究发现,是否拥有伴侣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太大影响,尤其是对女性而言(DePaulo,2016)【KY作者: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女性在婚后,承担了更多家庭事务,操心更多,所以提高了焦虑水平。小编持保留意见,毕竟不论什么性别都有自己的难处嘛】。

不仅如此,一直不恋爱的人,说不定比谈恋爱的人过得更好呢。Marks和Lambert(1998)研究发现,一直保持单身的人和已婚者相比,在自主性和个人成长这两项指标中得分显著更高。

而且,单身的人比处于关系中的人普遍来说,拥有更大的社交平台,更多朋友,且与朋友、家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质量更高(Gillespie et al., 2015)。

看到这也许你会说,道理我都懂,但还是担心该怎么办呢?别急,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些更实操的生活指南。

如果你对“一生不谈恋爱”这件事仍存有担忧,或是说不知道在这种状态下,怎么样可以更好地去度过这一生,下面,我们一起打开这份《不恋爱人生手册》:

Adamczyk(2017)发现,自愿单身的人会较少体会到因失去浪漫关系带来的孤独感。

然而,那些认为自己是非自愿的、被迫单身的人,更可能感到孤独。所以,如果让你决定一直单身的原因本就是主动积极的,如“我想追求一种更自由的生活”,那你只需不断地强化和坚定它就好。

但如果你的原因其实是被动的,如“我就是遇不到自己喜欢的人”,那么你可以试着换一种主动的叙述方式,调整为“我的人生,我想按自己的节奏去过”。

其次,发展这些人格特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适应不恋爱生活,并从中获益。

同样是单身,为什么有的人享受,有的人却痛苦?Bella DePaulo(2019)认为,享受单身的人通常具备了这些特质:

DePaulo还补充到,能够享受单身的人,不一定有比常人更高的掌控力和自给自足能力(包括情绪上和物质上双重的),但一直单身的人,可以从这两种能力获益更多,免受负面情绪干扰。

生活,一方面有着基本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还有不确定的风险。一生不恋爱这个决定,对人们独立承担物质保障的要求实际上变得更高了。这里所说的物质保障其实是多方面的:

一定量个人存款

相对稳定的流水

充裕的后勤保障,如个人保险、养老安排等

有“责任性支出”准备,如父母赡养、老人医疗等

为自己存一笔“风险基金”,以应对紧急情况

其实在各种类型的关系中,伴侣是每个人心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是人们情感、物质与个人生活的中心。听起来似乎非常的不可替代?

但Spencer(2006)指出,如果人们可以用多元的情绪关系,取代唯一的亲密关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幸福感。

什么叫多元的情绪关系呢?比如说,在有些关系中,你可以尽情吐槽,发泄;在有些关系中,你可以获得陪伴;还有一些人,可以为你排忧解难;提供性方面的身心支持 …..

对于想要一生不恋爱的人来说,可以多多留意各类情绪关系,并努力向更多不同的人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把自己的感情重心放在某几个人身上,这是为自己提供情绪保障的有效方法。

这是所有“想要过好这一生”的人需要不断践行的事情。

弗洛姆是这样谈论创造性的,他说:“真正的幸福是以积极的创造性为基础的。它的对立面不是痛苦和不幸,而是由于缺乏创造性和无成果而产生的沮丧。”

一个没有创造性的人,只能不断被动接受外界能量输入,不断被塑造,被要求,失去自己的能量。

Ta或许永远也找不到安全感和幸福感,因为ta甚至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在有创造性的实践中,人们才可以感受到自身的完整性,感受到自己与外界交融,与这个世界有了深刻的连接。

我相信,不论是独自度过,还是拥有伴侣,如何构建人生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命题。最后还想说的一点,永远不要忘记,你有随时结束单身的权力。

生活从来不是一场比赛,你无需按照他人的要求去达到特定的目的地,也无需为自己框定一种不可更改的生活模版。无论你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最重要的,都是要学会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当你可以欣然接受任何情感状况和生活处境,你愿意将时间和阅历用以滋养自我的觉察,实现自我价值时,所谓幸福,会一直跟随着你。

以上。

今日互动:

你觉得不谈恋爱的人,该如何过好这一生?如果让你设想“自己理想的人生”,会是怎样的呢?来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的看法吧~

References:

Adamczyk, K. (2017).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 singlehood and young adults’ mental health: An investigation of mediating role of romantic loneliness.Current Psychology,36(4), 888-904.

Branden, N. (2008).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 Romantic love in an anti-romantic age.Penguin.

DePaulo,B.(2016).No Partner, No Worries: New Study of Psychological Health.Psychology Today.

DePaulo,B.(2019).The Core Qualities of Those Who Enjoy Being Single.Psychology Today.

Gillespie, B. J.,Lever, J., Frederick, D., & Royce, T. (2015). Close adult friendships,gender, and the life cycl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2,709-736.

Marks, N. F., & Lambert, J. D. (1998).Marital status continuity and change among young and midlife adultslongitudinal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9(6), 652-686.

Spencer, L., & Pahl, R. E. (2006).Rethinking friendship: Hidden solidarities toda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angor, C., Tarry, H., & Jhangiani, R. (2014). Close Relationships: Liking and Loving over the Long Term.Principles of Social Psychology-1st International Edition.

458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