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其中有何讲究?

文 | 读书君

读书君侃文学系列

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产物。文学作品,其实也是一个迷你版的社会百态。

中国的四大名著,大家都耳熟能详。其中,《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备受很多男性读者的喜爱。

不过,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着:"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的说法。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01 老不看三国

首先,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军事战争的书籍,小说中不仅塑造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写到了各种宏大的战斗场面,还写到了各种计谋战略的运用,这部书完全可以说,是一部经典的军事教科书。

读者之所以喜欢读《三国演义》,不仅是因为其作品本身的宏观历史性,更是因为这部书带有许多文学背景和诸多谋略智慧。

众所周知,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跌宕起伏、充满纷争斗争的年代。

都说“时势造英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中,英雄豪杰辈出,人人都想着试图掌控这个世界,试图争夺政治权。

战争与杀戮,必然会造成死亡。

《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为描写对象,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这部小说作品,必然是充满了腥风血雨、刀光剑影。

比如小说中从第一回交代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因谋诛宦官不成而“反为所害”¨的史事开始,到第一百二十回叙述东吴诸臣在魏军大规模征进之际,以误国之罪“碎割岑昏,生殚其肉”的情节,每个篇章几乎无不都有写到杀人和死亡。

死亡是这部书最大的一个“突出点”,小说中写到的各种形态丰富的人物死亡描写,成了这部书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且小说中的各种死亡,几乎都是非正常死亡状态,大多都是被杀,而非是正常的生老病死等。

比如小说第九回董卓被吕布杀害之后,不仅掉了脑袋,尸体还被凌虐。更甚者,他的亲属也没能逃过一劫,其男女老少,不分老幼,全都遭到了诛戮。

喜欢看这部小说的读者,肯定都会对这一作品的死亡“特色”深有感悟。

可以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写到的各种杀人和死亡的描写,和《水浒传》的诸多暴力描写,其实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这样充满杀戮、死亡气息的作品,其作品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诸多压抑、残酷色彩,这

对于年纪比较大的读者来说,肯定是不利于修身养性的。

步入晚年的人,身体已经渐渐走向衰败,本身对死亡比较忌讳,整部小说基本都是打打杀杀、死亡的基调,老年读者看多了,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其次,《三国演义》给读者展现了各种计谋战略的运用。这种类似于宫斗剧中的勾心斗角的场景描写,其本身就很烧脑。

人到晚年,生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比较平和的状态,这时候应该享受的是颐享天年之乐,而不是研究各种打打杀杀的计谋。

再者,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万物循环,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我们应该学会抓住时间,去享受人生,不留遗憾。

人到晚年,已经到了人生最后的阶段,这时应该学会看淡一切,学会去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而不是幻想着建功立业,勇闯社会,钻研各种雄韬计谋。

人生匆匆几十年,等到老的时候,其实生命中的大多数东西,基本上都已经成了定数,再去强求也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

年老了还追求名利地位,还想着玩各种计谋,这很容易让自己抱着终身遗憾离开人世。

02 少不看水浒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虽然在题材上有些不同,但是其所展现的暴力描写,基本上是相同的。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一个民间社会打打杀杀、酒肉之食、刀枪棍棒的江湖世界。

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江湖之义”浓重,光是那108条好汉,就让很多男性读者为之着迷。

不少人将《水浒传》视为是一部侠肝义胆、有勇有谋、充满英雄气概的小说,尤其是对那些三观还未成型的青少年来说。所以,才有了“少看水浒”的说法。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熏陶。文学作品中的暴力场景或是思想构建都很容易影响到了青少年的思想。

而《水浒传》这部小说,恰恰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及暴力思想描写。

小说中描写的诸多的杀戮场景,让人触目惊心。

比如小说第二十六回《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斗杀西门庆》中,描写武松欲杀嫂潘金莲,为哥哥报仇,文中如此描述道:

“那妇人见头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斡开胸脯,取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胳查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

这可以说是一个极为血腥的场面描写,这段话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人物形象。

不过,对于这样的人物形象,有些读者却将其视为是敢爱敢恨,有义气的“英雄”。尤其是三观还在塑造中的青少年,不太能够分清是非黑白,更是容易将这样为兄报仇的行径,视为是一种“英雄”行为,由此而潜移默化地认同了这种残酷的杀人手段。

又比如小说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中写到的孙二娘做人肉包子,这个场景活动描写也是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小说中如此写道:

“实只等客商过往,有那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人肉作坊里看到,见壁上绷着几张人皮……”

鉴于文字描写过于血腥残酷,这里就不全都展开。

对于这样杀人越货的暴力、血腥的场景描写,即便是成年读者看了,也会感到毛骨悚然、心惊肉跳。

《水浒传》曾名为《江湖豪客传》,光听名字,你大概就能知道这部小说的江湖色彩有多浓重。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聚义中的众多好汉,在之前有许多都曾经是打家劫舍、占山为王的强盗,平日里不仅喜欢打劫村子周边的小老百姓,甚至连行人、坐船、住店的客人也不放过。

比如在桃花山打家劫舍的李忠和周通;在梁山泊打家劫舍的王伦、宋万和杜迁等,在浔阳江称霸的张横和张顺等,其本身就带着匪气,纵使占地一方,敢于反抗压迫,但也逃不过其本身德行不高的本质。

类似的残忍的杀人手段还有许多,各种肆意杀人,吃人肉包子等残酷行径,充斥着整个小说内容。

而青少年还处在身心发展的成长期,“三观”未定,思想尚未成熟,对好坏的认知不足,很容易将这样的残暴观念,当成是正确的理解,甚至加以模仿。

03 读书君说

文学作品服务于大众,本应该为大众提供美学的审美价值。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小说内容本身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但是,任何东西都要辩证看待,文学作品也不过如此。

客观上说,《水浒传》的暴力色彩的确过于浓重,容易给青少年带来不好的示范作用。金圣叹尝赞是书“不说鬼神怪异之事,是他气力过人处”。书中那些肆无忌惮杀人的场景,很容易让人在阅读之时,产生一种常态化思维的固式,误以为这就是日常常态。

而小说《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在文学历史上流传千年的英雄演义之书,这部书所描写的不仅是激烈的战争,还有各种考验思维的谋略认知。这部书从其不具备的史学价值来看,其文学价值是极高的。对于老年读者来说,或许不是最好的读物,但是也并不能否定了其本身的价值。

总的来说,阅读可以是一个持久性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分年龄段的过程。有些书,适合一生品读,有些书,适合在某个年龄阶段品读。

不过,不管怎样,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不能只知道去追求书中的某些细化的东西,而忽略了整部作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刘玲娜,尚力与尚义――《三国演义》死亡描写的聚焦点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46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