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火致19人死亡,火灾最危险的不是火,浓烟才是夺命恶魔

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一栋住宅楼发生大火,共导致19人死亡(包含9名儿童),63人受伤。纽约市消防局负责此次火灾的消防员丹・尼格罗表示,预计会有“更多的死亡报告”,当地市长表示这是人们在纽约市目睹的最严重的火灾之一。

据当地消防局表示,着火大楼为高层建筑,一共19层,火灾发生在大楼的2楼和3楼的一套复式公寓内,起火原因是“小型加热器发生故障”,该加热器位于一间公寓的卧室里,发生故障之后,加热器使得周围温度升高到燃点,引发火苗。其中卧室首先着火,烧毁了整个房间后开始向整个公寓蔓延。

值得关注的是,大火发生之后,这所公寓的门一直开着,这不仅导致了外界的氧气更容易进入到公寓内,还导致了烟雾弥漫到了整个大楼之中。

由于浓烟迅速蔓延到了整栋楼,导致楼上的居民因为烟雾太大而无法向下逃生,由此也带来了大量的伤亡,据消防员表示,在每个楼层之中都发现了伤者,而要知道的是,有些楼层并未着火。

高楼着火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着火时候,起火部位会先在房间燃烧,如果门窗紧闭,此时火灾会先在房间内燃烧,但由于热空气堆积在室内,将会导致窗户爆碎,外面的新鲜空气为火灾提供了大量的氧气。因为热量的聚集,也会导致室内的温度足够高,以至于发生“爆燃,也就是室内的所有物品均会同时着火,形成大面积火场。

从美国大楼着火图可以看出,着火层以及上方多层的玻璃均有破裂,显然发生过爆燃。

曾经有节目组做了一次火场实验,记录了从垃圾桶的小火苗出现,到玻璃碎片发生爆燃的时间,只有1分45秒左右。而要知道的是,在爆燃发生之前,人类就会因为吸入过多有毒且高温的气体而受伤,甚至昏迷;人体表面也会被高温热浪灼伤,爆燃发生时人体也会自燃,难以自救。

爆燃之后,火苗会突破原来的着火空间,火势会沿着走廊、楼梯、电梯井以及天井垂直向上,形成“烟囱效应”。

由于热空气会膨胀上升,此时处于着火层上方的楼层温度也会升高,当温度升高到物体的燃点时,也会着火,火灾会蔓延到上方楼层。

更麻烦的是,一般火灾蔓延会需要一定的时间,很多人以为只要火灾没有燃烧到自己这一层,自己就有足够的时间逃生,但事情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如果你住在着火楼层的下方,那么你可以尽快向下逃生,但如果你居住在着火楼层的上方,并且没有浓烟时,可以通过上层建筑物或者水平移动到逃生层求生。但当楼层内已经出现大量的浓烟时,此时逃生就变得非常危险,因为在火灾事故中,最危险的不是火,而是浓烟。

浓烟才是夺命恶魔

据四川省肿瘤医院安全保卫部部长李琦智表示,在火灾丧生的人中,有超过60%是死于烟雾。

浓烟之所以是夺命恶魔,是因为浓烟的扩散速度比火扩散速度要快得多。研究发现,在火灾猛烈的阶段,烟雾水平扩散的速度是0.5/秒至0.8/秒,垂直扩散的速度约3米/秒至4米/秒。这意味着即便是火灾还没有燃烧到楼上,但浓烟却已经到达了顶楼。

其次,浓烟中含有较多的有毒气体,建筑物着火时,燃烧不仅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还有许多有毒气体,其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一氧化碳。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为 1.3%时,而建筑物着火时,一氧化碳浓度很容易就会超过1.3%,此时人呼吸数次便会昏迷,几分钟内便可引起死亡。

再者,浓烟的杀伤面大,很多人以为只要不靠近火源中心,自己就是安全的。但其实浓烟的温度非常高,而高温气体会损伤人体的呼吸道,导致吸入性损伤。轻度的会导致呼吸道干燥和轻微疼痛,但重度则会形成并发症:肺水肿,气道黏膜脱落等。如果本身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在经历火灾时更加危险,或可加剧病情,导致死亡。

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一些在火场中幸存的人即便是看起来非常健康,但依然要去医院接受治疗。而且可能进医院时还活蹦乱跳,但过了两三天就要依靠呼吸机生存,这其实就是吸入了较多的高温气体和有毒气体,造成身体器官受损,严重的话也可能会导致死亡。

火场如何求生?

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建筑物都有消防要求,消防人员也会定期排查消防隐患。其次在建筑物内还必须要有消防设施,让火灾在萌芽阶段被消灭。高层住宅还要求有避难层以及隔火楼梯等。所做的这些,都是希望防患于未然,毕竟再好的求生策略也不如不发生火灾。

如果非常不幸,仍旧发生了火灾,并且已经错过了最佳求生时机,此时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求生。

首先是要把门窗全部封死,这样可以隔绝一会儿的浓烟和高温气体进入,据统计,一扇标准的木门,可以为人们争取到10几分钟的时间。

其次,用湿毛巾或者毛毯,床单被罩等打湿铺在门窗上,如此可以防止浓烟进入。还可以将水不断泼到地面,墙壁,玻璃上,防止室内温度升高。

1983年哈尔滨曾经发生过一场特大火灾,但是在火灾中心的一家人在火灾发生后赶紧将阳台上的可燃物搬进房间内,同时紧闭门窗,用湿衣服、湿被子等堵住门窗缝隙等措施,最终等来了救援,而这家人不仅家人没有伤亡,就连家具都被保全。

除此之外,跳楼,跑到天台上求救等措施均有一定的风险性,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这样做。

487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